熊猫不再濒危?保护不能降级

2016年09月10日09: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熊猫不再濒危?保护不能降级

  作者:椿桦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报告,在全球濒危物种名单上,将大熊猫除名,由“濒危”下调为“易危”。IUCN红色名录哺乳动物评估专家卡罗·罗迪尼尼表示,考虑到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缓慢地恢复,IUCN决定将它在名录中降级。但中国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却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其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大熊猫在濒危物种名单上被除名,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得一分为二地看。

  从正面来看,大熊猫从濒危变为易危,表明中国保护这一物种的成效显著。根据IUCN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野生成年大熊猫有1864只,比低谷时期(1985年到1988年)增加了750只。国际环保组织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称赞说:“中国人在大熊猫保护上完成了出色的工作。极少有物种可以改善它们的受威胁等级,这的确是保护努力成功的证明。”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大熊猫从“濒危”变为“易危”,会让人觉得大熊猫的保护级别,也将相应下调。至少人们在思想上会觉得,保护大熊猫的神经意识不必绷得太紧。根据IUCN的划分,物种级别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各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也是根据现存动物的数量和危险级别,来确定保护级别的。当然,对于物种的定性与动物保护的级别,各国也有自己的标准。譬如对于大熊猫,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就表示其仍属濒危物种。

  判定一个物种是否濒危,其数量的增减固然是重要参考指标,但不应是唯一指标。譬如,物种生存环境的恶化,就是一个很大威胁。拿大熊猫来说,竹子在其饮食中所占比例高达99%,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得益于我们对竹林和栖息地的努力重建。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研判,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在此次发布的报告中,IUCN也承认:“气候变化仍可能在未来80年中使大熊猫的竹林栖息地减少35%以上,因此大熊猫数量预计会下降,这将逆转最近2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

  可见,如果降低保护级别,可能使得保护大熊猫的前期部分努力白费。因此,IUCN将大熊猫物种级别下调,不会也不应该导致中国对大熊猫的保护降级。事实上,环境与栖息地的破坏,是所有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将环境的保护升级。某种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不只是保护大熊猫,也是保护所有的物种,包括保护人类自己。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大熊猫 濒危 降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