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把月饼券玩成股票

2016年09月17日10:38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就这么把月饼券玩成股票

  作者:柴辣

  “买月饼券吗,要哪一种?”中秋节前几天,在北京一些知名品牌月饼店门前,出现了许多挎着包、手里拿着一串价格不一的月饼券的“黄牛”,一见有行人靠近,便开始搭讪兜售。记者中秋节前夕调查发现,原本只是顾客在月饼商家或厂家提货凭证的月饼券,在“黄牛”手里被“发掘”出另一种价值。在一些倒卖月饼券的“黄牛”手中,最畅销的哈根达斯、星巴克等知名品牌月饼券,每张可获百元差价,有业内人士称,部分月饼销售商和生家厂家通过“黄牛”倒卖行为从中获利。(昨日《新京报》)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中秋节到底还有多少人吃月饼?当然,我不吃不代表别人也不吃,但以我所见,这玩意儿绝对没有看起来那么吃香。每年中秋节过后,废品站里成堆的月饼包装盒就不说了,好些还是没开封的,大有一出生便成为垃圾的趋势。更有甚者,前些年某高校食堂师傅石破天惊,推出一道名副其实的“黑暗料理”——— 月饼炒青椒,那股浓浓的违和感,二者被强行拉郎配,死活不兼容的画风,令观者无不瞠目结舌,实际上也是月饼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缩影。不过,这不是月饼独有的遭遇。传统节日之中,粽子之类也不再是应节之必须。

  然而,这个社会颇为吊诡的地方在于,没有太高的消费需求并不等于没有市场,一个似乎不解决实际需求的东西,有时也会承载很多现实因素。月饼就是这样,虽然仍是节日仪式感的一部分,自主购买者依然不少,但同时不能否认,它已被送礼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被脑洞大开的人们玩出了进阶版,即月饼券。从媒体报道的月饼券交易中,我感觉月饼券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股票,类似于一种资产凭证,或者说是交易介质。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这样。

  唯独不同的是,经手月饼券的人不担心亏损——— 送券的不用说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送收两相知,送出去往往就意味着情感传递到位;卖券的多半是收礼者,对这些东西也早已心领神会,这么多月饼如何吃得了,能换成现金,那都是要及时去处理一下的。并且,与茅台五粮液不同,月饼有时令性,处理起来更要掌握节奏。对此,礼品回收环节也早就形成一个产业链,无论掌握礼品的人有多苦恼,他们都能尽快提供变现处理;厂家也乐见其成,如果月饼还只是在月饼本身创新,天晓得这个行当还能干多久。至于中介者,收卖之间得一个价差,这钱赚得几多轻松。

  你也看出来了,这一连串对月饼券的处理,其实已形成各个环节的默契,即便月饼本身已不再是中秋必需品,再遇冷不受待见,这一趋势也不可阻挡。我以为,除非销售和转让月饼券的厂家和中介最终无法兑现提货,将许诺可随到随取的精美月饼变成空头支票,否则这事儿还真谈不上有什么违法之处。相反,月饼券的形成和走红过程颇值得玩味,如果有人要就此开题写个论文,我看也不是不可以,这绝对比倒售火车票、医院专家号要新颖、有趣得多,并且有太多面相值得说道。

  小小一块月饼不仅承载着国人感情,所谓“月是故乡明”,还衍生出一系列符合国情的生产和交易,大家在月饼之外各取所需,暗流涌动,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月饼券 黄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