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志反成假,怎么办?

2016年09月18日08:56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防伪标志反成假,怎么办?

  作者:果冻

  秋风起,秋蟹肥,又到了一年食蟹好时光。奇怪的是,今年阳澄湖开湖捕蟹时间9月23日尚未到来,市场上和网购平台却已出现不少所谓的“阳澄湖大闸蟹”。有的商家明知道阳澄湖大闸蟹还没有上市,但是通过包装和佩戴假冒标签之后,让普通河蟹摇身一变,成为“阳澄湖大闸蟹”。戴上“勋章”的李鬼河蟹身价大涨。(昨日《新京报》)

  与此类似,这几年防伪标志成为造假售假的重灾区。不少企业重金投入研发的防伪技术,本应成为企业赖以维护自身品牌的“救命稻草”,不想却在李鬼围剿下,反倒成为正规企业、产品声誉受损的鸡肋。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广西、湖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的防伪标志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如此高的利润,难怪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假冒防伪产品制作形成“一条龙”服务链。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自建查询系统,花多点钱,骗子还能提供语音服务系统。这造假水平,直追那些建假基站进行电信诈骗的骗子。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冒跟打假之间,一开始就是技术上的斗争。最早的防伪标志,不过是在包装袋上贴个纸质封条,上面写上真品两个字,后来改为不干胶,再往后,什么激光防伪、全息技术全用到了防伪标志上,到了网络时代,官网查询产品号好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假冒问题。可是,连钞票都有假的,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仿冒的呢?如今,防伪标志泛滥,真假难辨,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防伪这东西,更多时是一种心理安慰。恐怕只有傻子才完全依赖防伪标志来做真假判断的依据。

  我有时甚至觉得,盲目迷信防伪标志,丧失了判断产品质量的辨别能力,很多时候也是消费者内心的种种迷思使然。就以大闸蟹为例,这东西到底好吃不好吃,要靠眼看靠手摸,靠味蕾舌尖细细品味,不看东西质地,只看招牌广告吹个天花乱坠,用抒情点的语言来形容,这叫丧失了与大自然的直接联系,也丧失了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而且,“阳澄湖大闸蟹”这六字头衔,乃至“西湖醋鱼”这类现代半天然半人工养殖业产品,到底怎样才能配称拥有受认可的阳澄湖或西湖“户籍”,这也是一个难题。若干年前我在西湖畔吃西湖醋鱼,杭州本地的朋友就告诉我,这鱼是“留学”西湖(意即泡过一下西湖水),说是西湖鱼也不为过,我细细品尝,味道是不错。

  当然,我这么说,好像有点跑题。毕竟,防伪标志自身为伪,不能倒推“假货也有好的”这一结论,这是监管失效、商业信用沦陷,造假横行令消费者进退失据的一种市场乱象。但是我觉得,光靠防伪技术进步,不能解决产品造假的商业制度和文化环境上的问题。如果消费者总是指望便宜能买到名牌货,习惯上不靠谱的网站,而不是到有保障的实体商家购物,种种扭曲或者说不甚健康的消费行为不改,李鬼防伪标志就有滋生蔓延的空间。所以说,有时技术上出现的问题,还需要靠文化的方式来解决。

  因此,当我在某宝上看到一商家,在自家产品上用激光刻上“造假者死全家”几个字,忍不住拍案叫绝———他深知技术上斗不过李鬼,只好在信念上击垮对方。打击假冒要多方面多角度下手,这位彪悍的商家做了一次令人唏嘘的示范。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防伪标志 阳澄湖大闸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