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者很多共振者很少

2016年09月18日11:02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同频者很多共振者很少

作者:尼德罗

  最近听到一个植物学意义上的解释,颇有一些趣味。一颗苹果树或其他的树,在人类看来,它的功能在于提供甜美的果实,这一点几乎不受任何怀疑。但是,假如从植物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植物的一种“策略”。

  什么意思呢?植物因为一旦落地生根了,一般来说就很难实现大范围的移动,但对于植物来说,它的移动、繁衍和壮大,依靠的是漫长时间的代际迁移。植物之所以生长果肉,对于它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但这些果肉对于动物来说,却可以成为美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远古时代的一只猴子兴高采烈地摘了几个苹果,边走边吃,最终剩下的核随手一丢,植物的种子就完成了一次物理距离上的“迁移”。

  物流都是有成本的,苹果的果肉其实就是它留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的“快递费”。交付了快递费之后,它的种子就可以实现扩散,只不过,作为快递员的我们浑然不觉。世间万物,每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频率。这种频率在我们人类世界里,可以叫做“语境”。我们很难去体会苹果树的深意,同样,人类之间交流,也常常因为频率不同,语境不一致,导致信息、情感无法默契共享。

  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知识结构等等因素,都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频率范畴”。我有一个同事,特别通情达理,但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很多农村社会里的习俗、逻辑,她完全不能理解。这不是她的人有问题,而是生活的环境、阅历从没有过那些。类似案例,可以用一个上海女生去江西农村过年的虚假却赢得超级大讨论的故事来佐证。或者更极端一点,还可以用晋惠帝问饥荒中的老百姓“何不食肉糜”来形容,晋惠帝固然愚蠢,但归根结底还是民间疾苦完全超出了他的个人阅历范畴。

  甚至,即便大家在一个圈子,想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也需要依托很多的技巧。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严肃地考虑“信噪比”这个概念。信噪比,顾名思义,就是信息和噪音的比例。一个人表达的时候信息越大,噪音越小,对方就越能充分明白自己的观念,误会也就更容易消除。反过来,信息越小,噪音越大,那么原先的误会还没清除,紧接着又产生了新的冲突,一来二去,扔下一句“不在一个频道”,也就实属正常了。

  有些人表达信息不全面,但是情绪特别激动,或者还夹杂一些其他无关信息。这样一来,对方都会接收到劣质信息和许多噪音。不在一个频道,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因为物理学定律显示,只有“同频”才能“共振”。所谓人际交流,追求的就是一种信息上的对称、情感上的共鸣,想要对称、共鸣,就必须“同频”。

  所以,延伸开来,网络交流障碍重重、冲突不断,各种无下限的攻击喷涌,最终都是因为没有持久地在一个频道上。要知道,虽然所有人都在聚焦一个问题,但人们原先的价值预设、人生阅历、家庭环境、知识结构差异都很大。在一个交流时缺乏“仪式感”掣肘的背景下,交流者更容易走极端,认同还是争吵,都变得碎片化、短瞬化。在网络上,我们总是很容易找到同频的人,但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同频是一种幻觉。因此,看起来同频者很多,但真正的共振者却很少。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同频 共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