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基因”测试有悖儿童权利

2016年09月23日06:23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天赋基因”测试有悖儿童权利

作者:麦嘈

  不久前,拳王邹市明的太太冉莹颖通过微博曝光了儿子的“天赋基因”,显示他们的孩子轩轩很可能将来只能把打拳作为自己的业余技能,这让天赋基因检测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此对应,广州不少家长也表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尝试做天赋基因检测,对未来的教育培养“做参考”。

  虽然这项研究“不是要把基因结果和孩子的发展简单去贴标签”,但问题首先在于所谓“天赋基因”及其检测到底靠不靠谱。基因检测目前主要作为受检者和医学研究者进行基因遗传相关的疾病、体质的评估,对儿童天赋、性格倾向、兴趣爱好之类的所谓基因检测,科学界则存在很大争议。在其科学性仍存争议的情况下,目前市面上的所谓儿童天赋基因测序,很大程度上是打着“早教”旗号,以牟利为导向的商业活动。

  比如,一些商业公司声称,父母只需花几千元,取样孩子口腔内壁的黏膜,就能检测出儿童将来是否有抑郁、早恋、酗酒、网络成瘾等40多种基因倾向,并可预知孩子将来是否能成为“外交家”、“音乐家”。为提早“看清”孩子的未来,不少经济条件好的父母花钱热捧,暑假期间多时一天有几十个。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心可嘉,但花钱“看清未来”或求个心理安慰,甚至按照基因检测结果来为孩子设计成长道路,我觉得无此必要,甚至可以说,家长没权利这么做。且不说“天赋基因”这玩意靠不靠谱,基因是每个人的先天体质,是属个人隐私。孩子愿不愿意是一个问题,检测的结果谁有权知道、孩子愿不愿意让家长或专家指导,如何管理此类信息,信息泄露造成风险如何追责,也都是问题。

  天赋基因测序表面上是鼓励家长根据孩子天赋进行投资和教育,但像“早恋”、“网络成瘾”这类基因测试,明显是以挖掘先天“缺陷”,然后再严加管教,以防孩子“走歪路”为基本假设的。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一切涉及儿童的政策、行动和干预,都要尊重儿童观点及权利,确保儿童利益最大化。简而言之,“天赋基因”测试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价值观的问题,更是如何看待儿童权利的问题。

  这是因为,“天赋”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判断,更关乎家长和社会如何评价与看待儿童的能力,同时,“天赋”标准也会因不同地方文化标准的不同而各异。比如说,一些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家长就觉得,外人看来有“缺陷”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却与父母有着特殊的情感连结和交流方式,这种独特的“天赋”,不足为外人道且格外珍贵;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并未给喜憨儿们足够的支持、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又比如,所谓“早恋”基因,在那些将青少年学习感情交往视为合理的地方,父母鼓励还来不及。早早测试孩子是否“天生情种”,防微杜渐乃至一发现“苗头”就扼杀于摇篮之中,也不知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变态。

  伪科学需要斗争,就算是真科学,也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平等、无歧视的法律,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理念,还有具有人情温度的舆论批评,都能为科学研究及商业推广可能造成个人伤害的一面纠偏,儿童基因检测也才不至于走上反儿童的路子。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基因检测 天赋基因 儿童权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