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曹云金之争:天涯凉薄,江湖告急

2016年09月25日11:54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漫说郭德纲:天涯凉薄,江湖告急

  作者:宋志标 来源:公号“旧闻评论”

  曹云金那边发表讨师檄文,郭德纲耐住性子,以免说的任何话都被裹挟进徒弟布置的舆论中。待到曹文影响殆尽,腾出言语的空地,深思熟虑的郭德纲这边,杀进来重新圈了块场子。端着师傅的本尊,本着教导的立场,话说从头,但机锋不在曹,借曹一用罢了。

  师徒二人的往来笔墨之争,都紧扣“天涯”这一意象善加利用,无论起笔与结尾,都落在此一虚拟之处。在修辞学上,这种着墨法,说深不深,说浅不浅,沾染一点文采之余,渲染三分人情。“天涯”在戏子(绝无贬义)的文笔中频频出现,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曹云金对天涯的使用,是要衬托其历史之苦,彰显其处境之难得,进而为其天涯说的正当性奠定基础。这是必要的,因为以徒弟之名讨伐师傅,名不正则言不顺,动辄得咎,以天涯苦行人自比,抵消叛逆的道德压力,为檄文清理出火力范围,这是文攻的技巧。

  反观郭德纲行文,以顶天立地的师尊形象立于“天涯”,在语气上自上而下,在反击位置上引而不发,彰显其掌握整个局面的气象,令其在重新解释曹云金檄文的论据上显露无论是历史书写还是现实环境的权威。天涯有凉薄,我郭德纲无凉薄,这是防守的文法。

  但无论曹云金还是郭德纲的“天涯”修辞,都只是一统文风的摄人心法,都有虚张声势的用图,而实际的交锋发生在“江湖”。也就是说,曹郭的天涯意向,值得是江湖恩怨。这就是虚实之变、之辩与之便。整部戏就是:师徒反目,割据天涯路,争说江湖心结。

  而江湖事,师门恩怨之类的历史与现实,因为涉及到门内历史与微妙家风,外人几乎无可置喙,只能做壁上观。曹云金檄文一出,舆论集中在传统师徒体制的糟粕,也是不得已之下的论点之选,敷衍议论之需,对凝聚吃瓜群众有利,而对一窥门径无益。

  吃瓜群众到底是势利眼,也是看人下菜。对曹云金的反抗一带而过,等到郭德纲甩出反击的文章,即刻收割崇拜人群。赞叹郭德纲文采斐然有之,赞叹其宽厚为怀有之,曹郭二人在江湖中的地位一目了然。郭德纲的基本盘肯定大过曹云金,吃瓜群众全跑到郭家这边。

  郭德纲擅长短文,泼辣微博是他拿手好戏,140字与他在江湖中历练出来的文白口才相当匹配,威力满满。但是论长文,且刻意拿师尊本位收敛刻薄之态,郭德纲就等于舍弃了优势,进入了并非其长项的说理范围。曹云金江湖地位再弱,但把师傅拉到说理的层次,等于补上短板。

  即使这样,郭德纲的长文也不像其标题所说,不诉凉薄。其行文计较长短,辩解蕴含攻击,不是没有凉薄,而是将其隐藏更深,但还是“凉薄昭著”。文风不改人性,有人嘲讽郭文没有一贯水准,疑是代笔。但就不诉凉薄而又不匿刻薄的风格看,代笔说恐难成立。

  吃瓜群众的特点就是给出是非判断,曹云金那会,给出弱者的同情,你弱你就有理,一面倒地看郭德纲笑话。等到郭德纲祭出长篇表明心迹,吃瓜群众在膜拜文采之后,道德天平复又向师傅倾斜,清君侧有理,叛师灭祖之罪既成。吃瓜群众一点也不关心江湖告急这回事。

  但这个江湖,无论曹云金如何表达沉郁,也无论郭德纲如何反守为攻,人们看到的是说相声的江湖一脉,不仅越来越背离姜昆他们的体制一脉,自身也在江湖行走中分裂、对立。以捍卫传统的名义,哪怕郭德纲在言语上化解得好一点,也兜不住这么多江湖不了情。

  曹郭二人再无师徒的江湖名分,但隔着狭窄的江湖,又在反目成仇之后联袂上演了一出比本质上还是相声的大戏。擅长口技之人,哪怕是换成了笔墨交锋,落在舞台上的,也还是捧哏逗哏。江湖再怎么分割,也还是一体的,割袍断义的曹郭依旧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

  对吃瓜群众来说,身处天涯之远,心在江湖之外,利无关乎凉薄冷暖,对献演动情也暴露了本质。他们刚为王林大师之奸诈喝彩,才为不倒翁陈光标的慈与罚争执,又为曹郭的江湖人情流露悲喜。不同的是江湖中人与江湖争利,相同的是运动着补位的吃瓜群众。

  望断天涯路云云,在古文中描绘出介于入世与出世的生命状态。再铺陈以江湖中人等等喟叹,虚构半遮半掩的心灵来,以檄文形式拿给半干不枯的江湖围观者看,相声演员就此追赶上了文人剖白的模式。曹郭文争所托天涯,寄语凉薄,只是皮相罢了,他们的江湖兴许更热闹了。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郭德纲 曹云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