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能否冲破“囚徒困境”?

2016年10月05日10:33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OPEC能否冲破“囚徒困境“?

作者:张帅   来源:公号“中东研究通讯”

  “囚徒困境“属于博弈论的一种模型,被用来指两个被捕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主要是为了说明当合作能够使双方都获利时,为什么保持合作依然存在困难。而当前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处于这种困境之中。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给各石油大国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当世界将目光转向能够调节原油产量进而提振油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时,其做法让各国大失所望。以沙特为首的OPEC放任油价肆意下滑,即便其本国经济已‘伤痕累累’但依旧坚持‘不减产’的措施,这种‘损人不利已’的做法竟维持了近两年(小编注:2014年11月27日,OPEC成员国做出了不减产的决定)。如今,低油价早已使各国斗的疲惫不堪,面对本国的经济形势和非成员国所造成的压力,OPEC内部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

  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在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国对其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在战后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等权利几乎全掌握在西方石油垄断财团手中,他们通过出售石油获得巨额利润,但却严重损害产油国的经济利益。

  为了抗衡西方石油公司,并将石油生产和销售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国代表于1960年9月在巴格达开会,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派克’。总部设在维也纳,其成员国除了最初的5个发起国之外,又加入了阿联酋、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和加蓬,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石油组织。

  历史经历

  自OPEC成立以来,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便不可小觑,所做出的决定犹如能源市场上的‘晴雨表’,时刻关系着国际油价的起伏跌宕。1967年6月,是OPEC成立以来首次联合减产,旨在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打击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以色列和其西方的支持者。但由于委内瑞拉、伊朗的不配合,使得此次减产并没有起到最初的效果,反而给沙特经济造成了损失。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促使以军能够抵抗住来自埃及和叙利亚军队的进攻。阿拉伯国家对此愤愤不平,遂采取减产、禁运、国有化和提价等措施,回击美国等国对以色列的援助。OPEC此次行动效果显著,造成国际原油市场供不应求,油价攀升,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同时,此次禁运也让OPEC感受到了石油武器在与大国较量间所发挥的威力,一时间得意忘形,并认为掌握了石油就能牵制别国。此后,以西方主要工业国为成员的欧洲九国共同体和国际能源机构等组织的成立,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使得OPEC嚣张的气焰有所收敛。

  进入20世纪80年代,油价普遍下跌,基于此,OPEC实行限产保价的措施,力图提振油价。但结果事与愿违。油价非但没有上涨,原油所占的市场份额反而因限产逐渐降低,尤其是给沙特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也正是这次损失给沙特造成的阴影才使得在当前低油价的背景下,利雅得依旧坚持不减产。到了20世纪90年,OPEC又围绕着产量和价格两个问题而争执不下,内部矛盾重重。时至今日,OPEC内部对这两个问题依然没有达成共识。

  重重阻碍

  石油不仅是一国工业的血液,同时还是政治博弈的武器,各国尤其是产油国都希望通过它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所以不管是在历史还是当下,OPEC内部的矛盾依旧没能得到很好的调解。其成员国就犹如‘囚徒困境’中的囚徒,即便知道合作会实现双赢,但保持合作对他们来说依旧显得十分困难,在他们面前仍有许多荆棘。

  1、内部较量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诉求是导致难以合作的根本原因。当低油价来临时,由于成员国在石油储量、市场占有率、国内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石油开采成本低的国家对低油价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强,不愿限产而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而市场占有率低的国家,更趋于让其他国家减产,自己趁机加大产量抢占市场。和成员国自身的利益相比,其所在组织的规定往往不值一提,这更不利于他们采取联合行动。

  首先,沙特和伊朗两大宿敌较量不断。利雅得和德黑兰不仅在教派和地区事务上存在分歧,在石油领域也斗争不断。自伊核协议达成以来,伊朗加大马力生产石油,目前日产量已达到360万桶,力求夺回因制裁而失去的市场份额。沙特经济尽管已经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但为了确保在石油领域的地位,宁愿消耗现金储备以弥补预算赤字,也不愿限产保价。

  早在今年4月的OPEC多哈会议,伊朗拒绝冻产,沙特也明确表示除非伊朗减产才会考虑冻产,两国互不妥协才最终导致会议无疾而终,冻产流产。尽管9月22日,两国在OPEC总部维也纳进行会晤,但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沙特原油7月日产量达1067.3万桶,创历史新高,而伊朗则希望将日产量增至制裁前的400万桶,重获OPEC市场份额的12%至13%。所以即便两国会晤,但较量仍在持续。

  其次,伊拉克立场不稳定。作为OPEC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地位和作用亦不容小觑。自油价下跌以来,伊拉克就冻产问题闪烁其词,态度并不坚定。虽然不久前,伊拉克总理阿巴迪表示会支持冻产,但所采取的措施却令人质疑。伊拉克仍然在扩大油田的生产量,其8月的日均产量增加了3.2万桶,增至463.8万桶。伊拉克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在OPEC内部数见不鲜,也是内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为此,成员国彼此间的信任感才如此淡薄,合作也愈发困难。

  最后,OPEC内部石油产量相对较少的国家对该组织没有归属感。面对当前国际原油市场的现状,并不是OPEC所有成员国都提倡‘不减产’,比如委内瑞拉。低油价给委内瑞拉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政府一直在OPEC会议中表现积极,希望促成各国达成协议,减产保价。但沙特、伊拉克和伊朗总是通过口头承诺,在其他成员国刚看到希望时,给以当头一棒。久而久之,也同样会产生对该组织信任感的缺失。

  此外,一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应对外界的压力,以求共同发展。而当前一些成员国已不堪忍受低油价造成的损失,但领头的几个国家却在一争高下,不顾别国死活。所以,尽管同处一个组织,但其内部的离心力却在逐渐加强。

  2、外界压力

  OPEC所面临的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于俄罗斯。作为非OPEC的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无疑是OPEC的最大威胁,其存在使原油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OPEC做出‘不减产’的决定后,俄罗斯也对此进行呼应,加大石油的生产量。

  自9月以来,俄罗斯石油日均产量约1109万桶,有望刷新前苏联时代以来的最高纪录。尽管俄罗斯也一直在呼吁各国冻产,并与沙特副王储萨勒曼在G20峰会期间进行会晤,交换有关国际石油市场发展的意见,但形式大于内容,谁都不愿率先减产。正因为如此,OPEC才不愿与俄罗斯进行合作,而俄罗斯也表示只有OPEC内部达成协议,才愿意加入冻产。所以,莫斯科当前也只是在高调的喊口号,生产石油的步伐从未停歇,自然OPEC也不甘示弱。此外,美国页岩油异军突起,也给OPEC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能否突围

  ‘囚徒困境’一直在困扰着OPEC,尤其是在当前的石油环境下,这种困境表现的更加明显。小编个人认为OPEC想要摆脱这种困境的束缚,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OPEC虽然是一个国际性的石油组织,但名声远大于作用,其内部管理并不严谨,不存在能够约束成员国行为的机制。这一点小编认为是成立之初就存在的弊端,其一开始只是为了从西方手中夺回石油主权,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后,并没有对今后长远的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其次,由于该组织成员都是产油大国,使得其内部在市场方面就存在着竞争。

  除了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之外,他们根本没有同仇敌忾的意识,因为‘敌人’多数是组织内部成员,难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再次,成员国虽是产油大国,但彼此间仍有差距。各成员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和对油价的承受能力均不同,在面对油价起伏和石油供求关系变化时,各国很难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

  最后,尽管每年都开会,并在制定组织方针和决定以何种方式执行时,采取成员国一致原则,但国家利益至上,成员国各自为政,是否执行方针全凭‘心情’。

  在刚于9月28日结束的OPEC阿尔及尔会议,成员国达成限产协议,油价涨近6%逼近50美元大关。这似乎让外界再次看到了OPEC联手应对低油价的希望,但小编认为不宜高兴太早。因为此次会议有关限产的具体细节并未达成,减产实施的期限以及减产任务的分配都没有公布,并且各国是否能够严格执行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OPEC能否突破‘囚徒困境’,还需时间的检验。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囚徒困境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 能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