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线上徘徊的印度,为何有赈救世界的雄心?

2016年10月06日09:38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贫困线上徘徊的印度,为何有赈救世界的雄心? 

  作者:罗红昌   来源:公号“冰川思想库”

  贫穷绝不是拯救。除非认为贫穷与脏乱是一种美,否则,只能等印度学会了真正的和平与融合,把西方人赋予他们的“指引人类通往超意识的道路”走通,把他们的城市和乡村都变得如他们的圣庙一样干净,我们才可以确信地说,印度的的确确可以拯救世界,或者,至少拯救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印度是一个文化大国,曾经对华夏文化有哺育作用,我们思想深处的概念,比如缘分、上辈子、下辈子都从西土而来。

  而据汉语史家的研究,有数百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都是源自佛经,譬如一丝不挂、世界、自觉、现在、未来、境界、庄严、绝对、入流等等。因此,笔者是怀着一颗敬仰、朝圣的心去印度“取经”的。

  在我提炼出的关于印度的三个关键词中,有一个词是“莲花”。在印度文化及东传佛教中,莲花象征着纯洁和智慧,而中国也有句古话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我使用这个词语来表达一种学界的观点:世界犹如淤泥,印度恰似莲花,莲花可以拯救这个世界。当然,读者不必过于拘泥字面的意思。

  印度多元文化背后的统一

  泰戈尔曾经说过,印度的文明在西方人眼里,是高深的玄学。这个玄学,在现代更受西方学者的重视,有的热爱,有的吹捧,有的化用。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上帝已死”,西方又陷入物质崇拜之中,社会问题泛滥,精神空虚。

  于是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已经堕落为淤泥,唯有印度的莲花还保持着纯洁。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叫《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特崛起》,里面记述了西方人的一种典型的观点:

  “几千年来,印度一直在调和种种分歧和差异,并将它们融汇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印度有一种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文化精髓,它会告诉你在林林种种的生命背后,有一种叫做‘统一体’的精神现实。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一场全球危机,只有印度才能化解它。印度能够解释生命的轮回和万物的融合,指引人类通往超意识的道路。”

  这种对印度的赞美,也加深了很多印度裔人文学者的自豪感。笔者有幸参加过一次“东方-西方对话”的论坛,一位印度裔美国学者亲口对我说出这种“印度拯救世界”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印度文化精髓的总结,并没有聚焦于印度的某一特定宗教或某种生活方式当中,而是强调印度多元文化背后的某种统一的东西——因为有了这个东西,所以印度人能够和平、宁静,忍受脏乱,笑对贫穷。

  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在西方人饱受战火的时候,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以“非暴力”的方式赢得独立,这似乎印证了印度的“统一体”精神。独立后的印度,没有共同语言,官方语言就达近二十种,种族、宗教、种姓纷争众多,而印度居然没有分裂,除了所谓的民主,这种“统一体”精神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粘合剂。

  尽管泰姬陵的名气于国人而言是最大的,但是我的印度之行的高潮却是在金庙,它正好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观察印度“融汇在一个统一体”过程之窗口。

  金庙是锡克教的圣地,位于印巴边境的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市。其基本结构是一个矩形,矩形四边是恢宏的建筑,建筑之内是一个矩形的水池,水池中央是镶满黄金的圣庙。在四边的建筑中间,分别有入口,但是却没有可以关闭的大门。

  热心的印度人告诉我,四个入口象征着四大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不设大门,人员自由进出,象征着锡克教的基本教义——人人平等,兼容并蓄。从金庙的建筑风格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它既有印度教的庄重,也有基督教的严肃;夕阳西下,四角的宣礼塔静伫,清真寺的肃穆风格显露无遗。

  金庙还有一大特色,即免费的住宿和餐饮。金庙东入口之外,即是所谓的“公共食堂”,从清晨八点开始供应饮食,直至深夜,不管你是印度人、外国人,也不管你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抑或贱民,皆可入内就餐。食堂之外,即是有名的免费通铺,登记一下即可入住。免费的住宿和餐饮,正好诠释了锡克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教义。

  锡克教(金庙)体现出的融合还有两处很明显的地方:一是金庙的水,二是锡克教的缠头习俗。金庙四个入口处,皆有一道水池,游客必须从水池趟过,才能进入;如果你跳过去,门口的守卫就会很有礼貌地让你回到大门,重新进入。

  而金庙之内的巨大水池,也专门划了一片水域供人沐浴。水的圣洁,一直是从埃及到印度的广袤地区的一种古老信仰,对于印度教徒而言更加重要,这明显是印度教的东西。而缠头,则来源于伊斯兰教——国人或者会误以为印度人皆缠头,实际上只有印度的锡克教徒才缠头。这样,印度两大宗教都在锡克教这里找到了和谐相处之道。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奇特的一个,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纷争之中,而不像华夏文明一直有一个同质的主体:她一直受到来自北方和西方的的入侵,多达数百次;她的种族既有白人,也有黑人;她的统治者和她的人民,往往在宗教、文化、人种上都有区别。

  如果不是二战之后,大英帝国的衰败,印度很可能仅仅是一个文化、地理上的名词。因此,印度的哲人、伟人酝酿出趋向融合、追求和平共处的“统一体”精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熟悉印度历史的人都知道,印度人口以印度教徒为主,但是历史的错位之处在于,印度历史很多时候是由穆斯林统治者书写的,比如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帖木儿帝国的后裔。因此,印度的矛盾,除了印度教自身的种姓矛盾之外,主要存在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

  四百多年前,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Nanak)在宗教矛盾带给印度人的痛苦中思考如何获得解脱;他既到麦加朝圣,也到恒河觅道,最终找到的答案就是:神的统一、平等和博爱。他宣称,既没有印度教徒,也没有穆斯林教徒,有的只是人;神是唯一的,既是罗摩(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重要化身之一),也是安拉。因此,锡克教的存在,可谓印度的这种“统一体”精神的一个巨大的象征。

  印度的内外战争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印度的这种精神在何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印度是拯救世界的莲花吗?

  如果印度要拯救世界,她必须得先拯救自己。或曰:印度独立六十年而不分裂,即是她成功的明证!然而,这种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曾经的印度,包含了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

  锡克教主那纳克一辈子致力于宗教和谐,结果,他所在的旁遮普被一分为二,一边是印度,一边是巴基斯坦。一般的中国人总以阴谋论来看待印巴分治,但历史的真相是,当英国人撤离南亚大陆时,英属印度的宗教利益之争已经到了内战的边缘,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时有流血事件发生;如果不分治,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甚至死于战火。

  印巴分治,实际上是印度的所谓“统一体”精神的巨大失败,可是,在甘地和平主义的光环之下,人们只记得印度的光荣,而忘记了印巴分治这个南亚次大陆的巨大创伤。

  以西方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和部分学者,习惯于把“和平”强加于印度身上,而忘记了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尊严和雄心。实际上,现代印度为了其大国雄心,并不和平,反而在国际上很喜欢使用武力达到其目的,例子众多: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三次战争,最终分解了巴基斯坦,分解出来的东巴即现在的孟加拉国。

  印度和中国之间本可以在尼赫鲁时代解决边界纠纷的,但是尼赫鲁政府却要全面继承大英帝国的遗产——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来对付中国,而且毫不让步。如果读者不相信中国人的叙述角度的话,请看澳大利亚人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所著的《印度对华战争》,是尼赫鲁采取咄咄逼人的蚕食领土的“前进”政策,才触发中国的反击的。

  印度借口英帝国对锡金的保护,并最终吞并了锡金。

  印度一直继承大英帝国特权,干涉不丹的外交内政。

  印度的果阿邦,如同中国的澳门,被葡萄牙人占据了数百年,印度人并不是靠谈判,而是靠武力强行驱逐葡萄牙,才使得果阿回归。

  贫穷绝不是拯救

  诚然,印度作为主权国家,她有权选择使用武力,或者利用自身的强大控制邻国。但是,世人把“和平”拯救者的称号加于其身,而印度还当仁不让,就显得有点不够理性。

  进一步言之,在解决国内的种种问题之时,印度的“统一体”精神又如何呢?

  在金庙水池静坐的时候,我想起1984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下令军警进攻金庙的情景。我不认为她是草率的,而是印度惯用武力的一种惯性。结果,锡克教的圣地被侮辱、被破坏,数千人丧生,最终导致英迪拉·甘地被自己的锡克族卫兵枪杀而亡。

  金庙就是印度的一种象征,如今的金庙,恢复了和平宁静,但是,印度的趋向于融合的“统一体”精神是不是抚平了历史的创伤呢?我认为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因为只要你去网上搜索,印度的骚乱并不鲜见。

  我在印度二十余日,的的确确看见了印度人的热情、忍耐和虔诚,看见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渴望,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宁静地生活,毫无怨言——就算印度的狗,也犹如入定的高僧,懒洋洋地躺在阳光下。也许有人赞美这样的印度生活和背后的印度精神,但我觉得这种精神其实是印度的安慰剂。

  印度的“统一体”精神并没有解决历史遗留给她的种种问题。印度是异于所谓的堕落世界的,她有强烈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是轮回和种姓,后者禁锢了社会的活力,前者让人忽略现实而幻想也许并不存在的未来。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影响了物质层面的经济,造成了印度的大面积贫困。

  美籍华人学者黄亚生是印度的坚定支持者,他曾经说:“印度很容易被低估。它所取得的很多成绩主要是在看不见的制度领域,比如金融改革和私有化,而它主要的不足恰恰又都是在能看得到的硬件基础领域。”这种说法的精彩之处在于,就像你表扬一位女士:你是一位好妈妈,温柔贤淑,既懂教育学又懂营养学,可是却没有生育能力。

  贫穷绝不是拯救。除非认为贫穷与脏乱是一种美,否则,只能等印度学会了真正的和平与融合,把西方人赋予他们的“指引人类通往超意识的道路”走通,把他们的城市和乡村都变得如他们的圣庙一样干净,我们才可以确信地说,印度的的确确可以拯救世界,或者,至少拯救了五分之一的人口。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印度 贫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