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或许触发美俄之间的“网络战”

2016年10月31日10: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本文

  原标题:“网络爆料”搅局美国大选

  作者:沈逸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外溢效应正在持续加强:维基揭秘等在网络空间有针对性的爆料行为被白宫新闻发言人定义为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干涉,美国则将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来自美方有关俄罗斯干涉美国内政的指责,在明确否认直接卷入的同时,反问美国是否已经变成了类似影视作品中“香蕉共和国”那种可以被外部随意拿捏乃至干预的“软柿子”;另外,紧接着美方威胁要反制俄罗斯的表态,10月28日,有名为CyberHunta的黑客组织披露了2337封2014年的电子邮件数据,并宣称这是来自普京亲密助手苏尔科夫的邮件;普京官方发言人对此予以否认,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则跑出来部分证实了邮件的真实性。

  这种热闹的你来我往,应该引发人们新的担忧:有关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网络爆料”,是否会成为触发美俄之间的“网络战”?从已有的实践看,这种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且美俄双方都已经表现出若干显著的特征。

  其一,美方占据整体性的能力优势,但也对大国之间在网络空间比较正式和高等级的对抗缺乏必要的事先准备。因为迄今为止某些难以清晰说明的原因,美国似乎对俄罗斯此次行动缺乏必要的事先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美国前中情局局长海登,在回应如何看待维基揭秘爆料以及俄罗斯涉嫌卷入的问题时,比较明确地说,美国也会搜集类似的信息和情报,但美国政府不会像俄罗斯这么“不讲究”。这就是直接啐到对方政府的脸上去。考虑到美国政府通过非政府组织实施颜色革命等的历史与现状,此番表态反映了某种微妙的现实:美国“很天真”地吃定其他国家不可能对美国复制颜色革命的模式,其他国家不可能或者不应该同样通过信息散布来影响美国政治过程,丝毫没有考虑到回旋镖扔出去之后砸回来的可能。

  其二,奥巴马政府的应对程序显示了某种僵硬和尴尬的现实,即当某种形式的网络对抗真的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工具。相比此前对付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的行动,美国在面对俄罗斯的时候,就网络空间而言,并不具有任何可以轻易使用的低成本报复工具。无论是有关总统选举的爆料是否俄罗斯政府的行为,美国均对此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凸显出了美国面对此类攻击时的脆弱性。

  其三,当美国以正式的政府回应方式回应俄罗斯的威胁时,第三方的“迷之介入”会进一步加剧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成立的CyberHunta黑客组织,在美国政府高调宣布准备反制之后,生硬地复制了此前俄罗斯黑客爆料美国总统选举的模式,试图攻击俄罗斯,但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效果均属下乘。这一“迷之介入”如果真是得到了美国的支持,那么不由得让人怀疑,是否美国在网络空间爆料对抗中的水准已经退化到仅能颠覆第三世界的水平。如果他们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那么,美国政府如何能够做到在有效回应的同时,与这种低水平行为撇清关系,进而避免俄罗斯等正式对手低估美国的网络战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局势的价值当然远远超出了作为被围观对象的程度。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在网络空间非军事化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之后,中国整体性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应该追求何种目标?从现有的实践看,再单纯地呼吁实现网络空间非军事化,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单纯的标榜道德追求,不利于中国实质性地在全球网络空间战略博弈中占据理想的位置。如何设置一个符合国际关系现实与中国实际需求的目标,应该成为重点考虑的对象。

  网络战的爆发当然很难说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赢家,但是单纯的道德诉求和良好愿望并不足以阻止事态的恶化,提早面对现实,做好相应的能力建设,才有可能为全球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做出更加实质性的贡献。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美国大选 网络爆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