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这场考试,赶着交卷也不能胡乱答题

2016年11月02日11:57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赶着交卷也不能胡乱答题

  作者:杨海

  对整个中国来说,“扶贫”的确是一场大考。这场考试的试卷虽然很难,但总会有新的解题方法出现。在考场上,衡量一个考生的优劣,除了最后的考分,更重要的还要看其是否遵守了考场规则。

  考场上,离交卷时间越近,没答完题的考生就越急躁。对云南省永胜县政府来说,这种应激反应在“扶贫”考场上同样适用。

  因为急躁,前不久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布了一份红头文件,“通知”全县100多个“挂包帮”单位筹资1451万元、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筹款约1180万元,共同助力脱贫攻坚。

  红色的“通知”虽然没有强制每人必须捐款,却规定了各单位的筹款任务,并友情提示了各个职务级别的应捐数额。尽管有人并不情愿,抱怨“要借钱捐款”,但“通知”末尾的红章会适时提醒他们,这是县政府的“大事”,谁也耽误不起。

  永胜县的官员很委屈。扶贫本来就提倡“全民参与”,政府只是想让大家都为扶贫出分力,怎么忽然成了众矢之的?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不管是“为扶贫出力”,还是出于其他目的,不少地方政府早已习惯了只要遇到难题,就祭出公权力这把“万能钥匙”。因为这把钥匙使用起来的成本太低,收益又极高,再加上长期缺少约束,才会越用越顺手,越用越任性。长此以往,难免形成路径依赖,不管问题大小难易,都拿出公权力以求一劳永逸,最终陷入“懒政”的怪圈。

  凡事都有例外,尤其这次遇到的是道“扶贫攻坚”的国家命题。永胜县的官员想不明白,公职人员“好歹拿的是国家工资”,难道不应该出一分力吗?

  可即使是国家的大事,也要约束在法治的框架内。“国家工资”不属于国家,是个人财产。今年9月1日实施的《慈善法》,已经明令禁止强制摊派或者变相摊派募捐。永胜县这种有违法治精神的做法,虽然快速筹到扶贫资金,但既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又打击了那些“真心扶贫”民众的积极性,是种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扶贫需要动员社会力量,但此举只会对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造成伤害。

  这场捐款事件,最终以永胜县政府承认“操作方式可能有些欠缺”草草收场。只是,除了苛责公权力的任性,从当地官员的回应中,我们是否也读出了他们的一些无奈和压力?

  在国家的规划里,2020年是“扶贫”大考的交卷时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永胜县的“扶贫”考卷并不容易。当地一位财政局官员称,“很多贫困村交通不好、观念落后,一些贫困户家庭全部家当加起来都不到500元。”

  对整个中国来说,扶贫都是一场大考。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到2020年让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在某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成了当地的第一任务,直接关系到党政一把手的升迁奖惩。据今年1月《丽江日报》报道,永胜县所在的丽江市,市县乡三级政府已经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对扶贫工作不力的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

  一方面面临考核的压力,一方面实际困难又难以破局。在这场“扶贫”的考试中,永胜县政府面对压力表现急躁了。

  在这场“大考”中,各级政府感受到的是全局性压力。如何化解,考验的是政府的创新智慧,而不是粗暴地把压力转移给民众。这样不仅违背了扶贫的初衷,也会让不少人对扶贫产生误解。

  与所有急着出成绩的考生一样,扶贫领域的急躁症总是和“任务指标”“政绩工程”联系在一起。动辄要求全民捐款,搞“运动式”扶贫、粗放式发展,反而会越脱越贫。到最后受伤的不仅是贫困群众,还有煞费苦心的地方政府。

  就在10月26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调整‘十三五’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严禁层层加码,搞数字脱贫。”

  “融资难”是贫困地区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今年4月,贵州省获批设立了首个扶贫投资发展基金,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有助于解决不少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扶贫”这张试卷虽然很难,但总会有新的解题方法出现。它的确是一场考试。在考场上,衡量一个考生的优劣,除了最后的考分,更重要的还要看其是否遵守了考场规则。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扶贫 政绩工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