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观察|107小时救援,我们如何反思生命至上

2016年11月11日13:37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新浪新闻特约评论员  杨耕身(媒体人)

  一场107小时的救援,并没有使河北蠡县坠井男童聪聪最终得救。11月10晚10点56分,聪聪在距离地面42米的井底被发现,然而已没有了生命征象。

  报道的描述让人在悲伤中感受宁静与感动。在聪聪“出井”的现场,救援人员矗立,村民静默、让路,现场参与救援的百辆汽车、救援设备鸣笛致意。华北平原的风,掠过空旷的四野。漫天繁星下,救援车辆陆续撤退。聪聪的爷爷,向着车辆离去的方向,磕头、起身、再磕。

11月11日凌晨,坠井男童的爷爷跪地向救援人员表示感谢11月11日凌晨,坠井男童的爷爷跪地向救援人员表示感谢

  并不是所有的救援就一定使生命得救,但如果不是全力以赴地施以援救,又如何能够表达对于受困生命的守护,又如何能够向更多的人传递生命至上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自始至终,不论是现场还是全网舆论,都极少有人对这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一场可能注定不会有奇迹的救援行动,提出关于是否值得的质疑。

  这并不是一个那么必然的现象。毕竟我们曾经在一些跳楼的现场,听到许多“快跳”的喊声,也曾经看到河北怀来县在2012年因为大规模搜救因暴雪受困的几名日籍旅行者,遭到一些网民的“狂喷”。而在电影《火星救援》上影时,有记者居然以“几百亿救一人是否值得”发问原著译者。

  “能救,为何不!穷尽全力也要把他带回家。”这是《火星救援》中译者陈灼曾经的回答。对于生命的救援,并不需要理由。这也正是蠡县全力援救坠井男童的全部理由。

  当然,也有人对聪聪事件中,救援的专业及有效性提出质疑。这需要更专业层面的审视,我们难以评判。但尽管如此,我们显然也不应当仅仅因为穷尽全力施救过了,受到了某种感动,而失去了对悲剧原因的追问。如果说还有一种生命至上,那就必然存在于这种反思之中。

  枯井为何屡屡吃人,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聪聪坠入的,是散布于当地田间地头的无数废弃农用灌溉机井中的一口。华北平原干旱少雨,农作物的灌溉,全仰仗于这些机井。“现在打一口井成本越来越高,动辄下到地下百米”。而当地下水干涸后,机井又迅速被废弃。

  “一个个黑黝黝的洞口,对着天空。”这是足以观照人类生存状态的“盲井”。而这些本来为着人类生存所需而出现的机井,最终又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据悉,聪聪坠入的那口废井,原本盖在井口的井盖不见了,并且也没有明显的警示牌。按当地说法,机井一旦枯了就要填埋,然而填埋工作究竟由谁负责,并无统一规定。

  与此同时,长时间以来,各地窨井、枯井“吃人”的现象频频发生。新京报梳理发现,除刚刚发生的蠡县男童坠井事件,2015年至今各地媒体公开报道的意外坠井事件就达到29起,31名坠井者中,近8成是儿童,近4成生命最终未能抢救过来。他们都是被人类自己制造的“黑洞”给吞噬掉了。

  我们总是疲于奔命,却始终没有学会在所有的生命都能在疲于奔命中得到更周全的呵护。我们只管在大地上尽情开挖,却并不曾想过它会成为我们生命的陷阱。华北平原上吃人的枯井是这样,许多地方挖砂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的河道亦是这样。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仍然没有学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倒不如说我们没有学会对自我生存以及生命的真正尊重。

  河北穷尽全力地救援,令人感佩。但从更长远的时间里看,我们同样是在穷尽全力地为自己设置生命的陷阱。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河北男童坠井 生命至上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