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特朗普做到了吗?

2016年11月12日09:57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不信谣不传谣,特朗普做到了吗?| 冰川周末

  作者:陈季冰 来源:公号“冰川思想库”

  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件事上,我其实比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人更加应当爽快承认,自己被结结实实打脸了。

  就在投票日当天,我在冰川思想库微信公号上发表文章(《最大胆的预测:希拉里领先5%击败特朗普》),大言炎炎地预测希拉里将以5%左右的明显优势击败特朗普。现在这篇文章后面跟满了嘲讽的帖子,让我感觉仿佛自己从此背上了洗刷不掉的污点。

  我依据的是西方主流媒体和民调机构在最近两届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预测准确度,现在看来,作为一个标准的传统媒体人,我的确被传统媒体害得不轻。

  传统媒体在这届美国大选中的全方位溃败是如此的酣畅淋漓,以至于过去习惯于为社会公众设置议题的媒体本身成为大选后的重要议题。

  这种溃败是双重的:第一,传统媒体对民意支持度意的预测不靠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体现了这个行业水准的大幅度下降;第二,一年多来,传统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特朗普,但依旧没能劝阻美国选民将他送进白宫,这体现了传统媒体影响力的急剧衰落。

  这深深刺伤了一些人的心(比如被近来贴上“精英”标签的那一伙)。作为传统媒体的“带头大哥”,《纽约时报》评论特朗普当选的社论一开头就气急败坏地写道:“他的胜选是对新闻媒体、民意调查机构……的羞辱性一击。”

  但对于更多人来说,简单粗暴的特朗普赢了,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衰败了,这看起来令人欢欣鼓舞。至少就媒体及其社会功能,这并不是江河日下的《纽约时报》危言耸听的那样,我们“已被置于悬崖边上”,而是沐浴在了新纪元的曙光里。

  美国的政治与媒体

  将满嘴跑火车的特朗普的异军突起看成一场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性颠覆,一点都不为过。

  媒体历来是塑造美国政治版图的重要力量。

  19世纪80年代,若没有报业巨头普利策所拥有的《世界报》对格罗弗·克利夫兰的力挺,后者恐怕很难成功当选总统。

  同样,许多人至今还念念不忘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电台与美国人民进行沟通的著名的“炉边谈话”。

  到20世纪60年代初,约翰·肯尼迪与竞争对手理查德·尼克松开启了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的帷幕,自那以后,电视辩论也成为了美国总统竞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固定环节。

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的电视辩论1960年尼克松与肯尼迪的电视辩论

  如果说报纸是19世纪的代表,而电视是20世纪的代表的话,那么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就是21世纪的面孔。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一代一辈子从未读过报纸,也正日益疏离电视,但Facebook、Twitter却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反映在政治上,从最近三届大选中呈现出来的鲜明趋势来看,这些社交媒体已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一代选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有人说,眼下在整个选战期间,Facebook、Twitter就是政治宇宙的中心,是它们、而非纽约时报和CNN制造并如病毒般地扩散着议题。

  实际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新媒体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抢占先机的政治家不是别人,正是即将卸任的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早在2008年大选时,奥巴马已经开始娴熟地使用Facebook了,他不仅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粉丝,还开设有自己的个人网站。

  而在2012年大选在年初拉开时,奥巴马在Twitter上已有1200万粉丝,当时他的竞争对手罗姆尼只有30万。统计显示,到竞选进入白热化的夏天,奥巴马的社交媒体官方帐户平均每天更新近30条信息,而罗姆尼只有可怜的区区1条。

  所以当奥巴马在那次大选中完胜罗姆尼之后,有人说他是社交媒体选出来的总统,并送给了他一个“互联网总统”的封号。

  媒体的伦理底线被突破

  然而,虽然奥巴马有效地利用了新媒体,他并没有改变传统媒体助力政治活动的基本模式。他更多地是用这些新工具来传播自己的政见,动员志愿者,与年轻选民互动……

  也就是说,新媒体帮助他拓展了选举和施政的广度,提高了它们的效率。

  相对来说,原本就是电视脱口秀明星的特朗普远比奥巴马更加深谙媒体的本质及新媒体的力量源泉。利用这些新型的社交媒体,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影响政治的方式。

  简单地说,特朗普每天都可以在Twitter上向自己的1000多万粉丝发布各类道听途说、甚至造谣中伤的不实信息,用以攻击自己的竞争对手,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对特朗普这类人来说,去中心化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不是传播更高效,而是撤除了传统媒体那里业已存在了百年的那条牢不可破的行业伦理底线。

  在这片广阔的新天地里,巧舌如簧的他就像一头无所顾忌的猛兽,可以反复使用他能找到的最具煽动性的语言去攻击自己的对手,而不谙此道的他们却被传统媒体的清规戒律牢牢地束缚住了手脚,难有招架和还手之力。

特朗普的推特特朗普的推特

  早在上一届大选中,他就热衷于炒作奥巴马并非出生于美国的小道流言。在它被证明纯属子虚乌有后,他不仅没有丝毫道歉之意,反而转头又说这个谣言最先出自希拉里之口,并洋洋得意地称,“这为我增加了不少粉丝”。

  在过去一年多的竞选过程中,特朗普抛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阴谋论。他先是将共和党内初选竞争对手、参议员特德·科鲁兹的父亲同半个世纪前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一事联系在一起,后又断言IS是希拉里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制造”出来的……

  特朗普的习惯性叙事方式是以“我听说……”开始的,之后的口若悬河的评论全部基于那个事后往往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的“我听说……”

  但他依然可以毫不羞愧地宣称,“那个谣不是我造的,我只是引用而已。”比如关于科鲁兹父亲的谣言,特朗普引用的消息来源是著名的八卦小报《国家询问报》,叙述有关UFO的离奇故事是它的最大卖点。

  偏左翼的事实核查网站Politifact对特朗普竞选期间的言论做了158次核查后发现,只有4条完全符合事实。

  然而在新媒体的时代,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基于谣言所展开的中伤已经在受众中产生了抹不掉的先入之见,就算谣言在日后得到了澄清,又有几个特朗普的粉丝会对几个月前接收到的一个印象进行理性的清理和纠正呢?

  特朗普洞悉新媒体无边的黑暗力量之所在。他在一本畅销书中写道:“我迎合人们的幻想”。

  互联网上无往不胜的特朗普

  “瞧瞧她那张脸!会有人给那张脸投票吗?”

  这是特朗普在共和党内部初选时对竞争对手、惠普前CEO卡莉·菲奥莉娜的评论,他过去还曾经将一些女性称为“肥猪”和“懒虫”……

  随着本次大选的进展,一些有教养的美国父母难堪地发现,竞选中的许多话语达到了“少儿不宜”级。虽说美国的大选从来就谈不上文明优雅,但今年的情况仍足以让人惊愕,以至于一些美国家庭不得不想办法让小孩子们接触不到铺天盖地的竞选话语。

  一位中年父亲说,“我家11岁小孩的举止,比有望成为我国下一任领导者的人更得体,更有礼貌。这种辱骂和取笑,和孩子在家里、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基本上正好相反。”

  另一位评论员则认为,特朗普“使用的是一个10岁儿童的……修辞艺术”。

  的确,特朗普不惮以最恶毒的方式攻击反对他的人。

  《纽约时报》汇集了一个包含最近数月“唐纳德•特朗普在Twitter上攻击的人、地和事”的列表——199个被攻击对象,包括众多知名记者、政界人士和世界领袖,其中很多人被特朗普嘲笑为“傻瓜”“笨蛋”或“不老实”。

  特朗普还在竞选中多次威胁说,一旦他入主白宫,批评和揭露过他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机构将会“有麻烦”。

  201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在批评特朗普时说,他个人风格集合了“恐吓、贪婪、炫耀、仇视女性和荒谬的三流演技”。

特朗普特朗普

  在传统的竞选中,这些爆料、诽谤或失言中的任何一条可能都足以毁掉一名候选人的前途。但在特朗普这里却并非如此,他似乎不受任何负面新闻的影响。今年1月的时候,他曾经自我夸耀说:“我可以站在第五大道中间朝某个人开枪,却不会失去选民的支持”。

  这其中的奥秘依然在于,他的那些出格言论大多是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的。传统的报纸和电视媒体都是高度中心化的,有一套严格的审核机制,在内容的质量标准、言论尺度以及特朗普不屑一顾的“政治正确”方面,它们内部有一条存在已久且难以突破的共识底线。但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那里,这条底线十分模糊,几近于无。

  如果一家传统媒体发表了一篇虚假新闻,那么它的声誉会遭受重大损害,甚至从此一蹶不振;Facebook和Twitter上每天都充斥着各种荒诞不经的谣言和肆无忌惮的中伤,却丝毫无损于它们。因为它们都被视为能够免责的纯粹的平台,而且博主受众的期待也与传统媒体的非常不同。参透了这一点的特朗普们因此无往而不利。

  10月初,在《华盛顿邮报》网站披露了那段充斥着下流话的视频后,视频里与特朗普谈笑风生的另一位主角——NBC《今日秀》(Today)主持人比利·布什旋即被电视台方面停职。一个月后,在Facebook、Twitter上的欢呼雀跃声中,唐纳德·特朗普昂首挺胸地接受了美国人民授予的总统职位。

  两位电视主持人截然不同的际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媒体新时代的生动画面。

冰川思想库是一群传统媒体人打理的新媒体,每天带给你关于资讯和思想的精选内容。冰川思想库是一群传统媒体人打理的新媒体,每天带给你关于资讯和思想的精选内容。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大选 特朗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