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避免未成年人真人秀给儿童带来伤害?

2016年11月18日12:17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一推出之后,收视率便掀起了狂潮,到第二季开播当晚2014年6月20日,节目就以2.43%的收视率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榜的冠军宝座。一下子让电视亲子真人秀火遍全国荧屏,并迎来“亲子综艺”的全新时代,2014年曾有24档亲子节目登上卫视,虽在去年上半年有降温现象,但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育儿类节目又有一个回升的趋势。目前正在播出的亲子类节目有《二胎时代》、《音乐大师课》、《向上吧少年》《妈妈是超人》《闪亮的爸爸》、《老鹰抓小鸡》等。一时间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火爆局面,然而未成年人毕竟是个需要优先保护的特殊群体,一哄而上大肆消费童真显然不可取,这种看似繁荣闹热的亲子真人秀现状的背后,其实也隐藏未成年人保护的种种隐忧。

  一、孩子们毫无遮掩的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个人隐私无法有效保护。

  据制作方透露,《爸爸去哪儿》共有40多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航拍若干。单是每间屋内的固定机位就需要有两人轮流把守,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及时更换新的录像带可是整晚不能睡的。试想在这样的全方位、全天候的摄像机群的跟踪拍摄之下,处处无死角,一个细微的表情都难以逃脱镜头的捕捉。孩子们还有怎样的隐私可言?原来难以见到的明星和孩子在家中的生活细节被零距离推到观众面前,孩子洗澡、睡觉等隐秘画面,孩子哭闹失落的失态伤心场景等等,这些本应属于私人隐私的内容,被编辑成为节目的看点和亮点,为观众们津津乐道。孩子的名字、长相、年龄等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孩子的性格特征、习惯怪癖等等都完完全全地展现给了观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等孩子们长大之后再看到自己以前的幼稚可笑、丑态百出的影像会作何感想?

  二、节目有商业化、娱乐化倾向,孩子的童真被过度消费。

  现在的一些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美其名曰:明星爸妈腾出时间来弥补一下由于工作忙不能陪孩子的遗憾。殊不知真人秀是按照设定好的台本流程来录制的,导演叫你干啥就干啥,星爸星妈说了也不算,秀你“星二代”没商量。这让人怀疑到底是在陪孩子还是在大把赚钱?孩子作为笑料和收视卖点被消费,服服帖帖被家长和节目组有形无形地操纵、摆弄,让参与者实质上成为大人和某些机构的娱乐工具。著名演员葛优一直拒绝参加真人秀,他的理由表述得一针见血:“真人秀为了市场和收视率,(节目组)肯定得耍你、折腾你,让你这儿劈个叉、那儿撅个屁股搞怪……太消费了,而且是过度消费。”

  并且这种娱乐消费还在升级,制作方过于迎合观众消费明星的口味,将消费明星方式从成年明星向“星二代”延伸,以达到他们挖掘所谓节目价值增长点目的。

  尼尔·波兹曼曾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这话一语道破了国外电视节目的消费本质。但这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娱乐化,利益最大化并不是所有电视人的全部追求,我们应该还要有关爱保护下一代的良知。

  三、节目的引导会造成孩子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在一些人看来,只要孩子踏入亲子真人秀录制现场,就意味着进入了名利场,从此一秀成名。而在成名之后,那些明星子女纷纷代言商业广告,轻松赚取天价商业利益,从而可能变得拜金而功利。而所谓的功成名就进一步向他们招手,媒体纷至沓来对其天真天性与私人生活进行深度“挖掘”,让他们对名利欲罢不能,深陷其中,陶醉一时的虚荣。同时,他们也会影响更多未成年人与家长的价值判断,误导更多未成年人与家长追求一秀成名。

  未成年人真人秀节目的盛行还会刺激许多原本普通的家庭忙于打造“童星”。他们看了电视后深信自己的孩子经过训练也会出人头地,名利双收。这让许多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不惜负债到处跑秀场,不仅荒废了孩子的学业,还耽误了孩子的一生成长。

  四、节目有成人化倾向,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会带来过度消费的副作用。

  比如:跳水冠军田亮的女儿森蝶与名模张亮的儿子天天被炒作成了“情侣”,把孩子们之间本来属于童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纯洁的友谊,与婚姻、爱情扯上关系,牵强附会地编造出一些八卦娱乐花边“卖点”或“看点”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完全是对幼儿童真的亵渎,同时也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这样的炒作显然有些过分。

  再例如安排小女孩和成年男子一起住,这种安排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但对看节目的小孩来说就是一种误导,让他们觉得和其他大人住并没有什么问题,让他们忽视了未知的侵犯危险。目前的亲子节目中还有大量的强制孩子与父母分开的设置,而脱离了监护人的监护,也会让幼小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儿童节目研究专家张菁教授指出:“3岁以下低龄儿童还没处在依恋期,在儿童的世界里,和母亲从身体上还没有完全脱离。一旦孩子和母亲过多分离,会产生分离焦虑,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有的节目为了制造所谓的矛盾冲突,故意通过断章取义的剪辑与呈现,使得本来和谐相处的节目几乎变成了“宫心计”,将孩子反目成仇也成为了一个看点。谁知无形之中孩子内心中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五、一些节目中滥用媒体权力,愚弄摆布儿童单纯的爱心,粗暴地用镜头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呈现,最终弄巧成拙,让人心生反感和厌恶。

  例如《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些环节设置就有待商榷,一味刻意追求情绪爆发的效果,却忽略了节目播出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一集是爸爸让孩子护蛋的场景展示。而大人们去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却想方设法把这些鸡蛋打碎。实际上讲鸡蛋有关的故事是在欺骗,家长把蛋打碎的时候又在看孩子们的反应,这些最后都在屏幕上呈现,爸爸以谎言和极端的形象来考验孩子们的承受力和感情,这种方式在不公开的实验室内是可以做的,但是作为节目,要展现在众多小朋友面前,却是一种活生生的欺骗。爸爸们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会让孩子们觉得是卑劣的,从此可能产生父子间的信任危机。

  针对亲子真人秀出现的问题,英国儿童发育专家佩内洛普·利奇也表示:“对孩子来说,电视真人秀是一种不适当的节目形式。观众喜欢看到的孩子行为,和家人与同学希望看到的、对孩子有益的榜样,并不完全一样。上电视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家长们常常不知道其中牵涉着什么。”观众们总希望猎奇,而单纯的童心无法一一呈现,于是在镜头就会有人为的夸张甚至虚假的呈现,这无形中却对参与真人秀的孩子造成了伤害。

  对未成年人真人秀一些不良做法,不少演艺界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违反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总体要求,背离了广播电视保护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公益宗旨,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这是为赢得收视率而没有良知地娱乐,是在让观众消费未成年人的童真,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广电总局去年七月就曾发布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应加强保护未成年人,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

  究其造成亲子真人秀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某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追求收视率,法律知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造成的。平时只注重了业务知识的学习,而对于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孩子是未成年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属于优先保护的特殊群体,需要得到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体,以及全社会的严格保护。因此在节目拍摄制作过程中,如果有未成年人参与要慎之又慎,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电视节目按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大众媒体应恰当宣传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对不切实际的“明星梦”和幻想“一秀成名”的心理,要加强正面疏导。节目中不宜宣扬童星效应,不要刻意营造“众星捧月”的氛围。

  3、营造人人关爱儿童、呵护儿童的和谐社会气氛,对未成年人一些不妥当言行,要善意纠正和及时引导。更不能在拍摄中去刻意安排诱导未成年人说做一些与年龄身份不符的言行。

  4、尊重未成年人采访意愿,对于能通过其他途径完成的采访,尽量不要采访未成年人。对于必须实施的采访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特点,进行符合他们当时思考、理解和接受能力的采访,尽量避免因采访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5、采访未成年人时必须征得其监护人同意并最好全程在场监护。

  6、对未成年人的不良经历、身心疾病、受害细节等涉及隐私问题,要谨慎处置,不得随意披露其图像、声音、姓名、住所、学校、家庭关系等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信息资料,不得诱导、强迫未成年人讲述家庭隐私。

  7、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身份的资料。除了对他们进行化名处理外,对于他们的声音和图像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把他们的影像处理成马赛克或把影像拍成剪影效果等。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向世人大声疾呼:“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为了让祖国的花朵结出的果实不很快腐烂,作为媒体人要切实保护孩子的权益不过早的受到侵害,我们电视人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爸爸去哪儿了 真人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