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童工被解救后,他们将何去何从

2016年11月23日10:19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童工回家之后该何去何从?

  作者:南都社论 来源:南方都市报

  11月21日,一段有关江苏省常熟市服装作坊雇佣童工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当日下午,常熟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公安、人社、市场监督等部门会同属地政府马上开展拉网式突击排查行动。据常熟方面介绍,当天晚上工作小组共排查1797家小作坊、163家门店及企业,发现疑似童工8名。目前,涉事单位都已被人社部门立案调查。

  依照官方数据,自2012年以来,常熟市共查处使用童工案件107起,涉及使用童工211名,对相关单位共处罚款300多万元。这组数据的本意,是常熟市政府向社会表明自己一直在打击童工问题上恪尽职守、打击有力。但跳出政府的逻辑来看,反而说明了童工问题的屡禁不绝、持续存在。对此,在看待童工问题时,与其苛责常熟市相关执法机构监管不力,不如重新检审童工问题的根源所在。

  据云南《春城晚报》报道,每年都有很多云南人经中介介绍到常熟工作,仅去年就有6000人,其中很多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全面和实地的调查,无法掌握童工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分布、家庭背景和教育状况。但稍加揣测,他们很可能是云南偏远地区的辍学孩子,家庭贫困而需要他们的劳力,教育落伍而放任他们去务工。对于孩子所在的家庭,听闻有渠道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赚钱补贴家用,这是一件好事。

  常熟市政府在过去4年共查处107起使用童工案件,光去年一年云南就有6000多人到常熟工作,其中不乏童工。这些数据都表明,童工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被虐待问题,而变成了一个深度嵌入偏远地区劳动力流入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按照常熟市政府的做法,查出之后将童工送回,这是惯常之举。但对于童工家庭来说,孩子并没有得到解救,如何继续生活下去,他们并没有明显更优的出路。

  这决不是鼓励使用童工,也并非反对政府查处。相反,我们非常支持政府的做法,只不过在查处之后,要做进一步的关注和追问:童工回家之后又该何去何从?有报道说,目前被解救的童工被转移到常熟市当地的一所中专进行安置,当地还对其进行一些授课。事实上,这些未成年人原本就该待在学校里,待在课堂上。常熟市的做法值得称道,只不过待事件处理完毕,童工们的薪水被讨回后,政府又会将他们送回到家乡,如此一来,问题并没有解决。

  回到家乡之后,这些童工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教育服务?某种程度上,这与童工被解救本身同等重要。可以推测,如果这些孩子无法留在学校,他们还有可能回流到常熟。毕竟,家庭困境犹在,学校难以回归,而中介的引诱始终存在。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媒体的曝光和政府的严格执法之后,童工的使用空间将越来越小。这些童工重新回到常熟后,他们的遭遇也将越发悲惨,处境将更加堪忧。换言之,雇佣童工是一种非法行为,但却符合市场的规律,政府监管越严格,童工的待遇也就越糟糕。

  国家的一种法令不能流于形式,保护未成年人、拒绝雇佣童工,要做到这一些,政府必须做好兜底工作。针对童工的流出地,各级政府应该尽快做出协调安排,确保孩子的监护人履行职责,同时完善让童工回归课堂学习这项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2012年起,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一直超过了GDP的4%,这个数字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立国”的底线目标。然而,这些投入是否对偏远地区足够公平,是否对初中等教育足够公平,似乎还有极大的讨论空间。

  童工被送回家乡之后,撕开的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表层外衣,暴露的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深层现实。国家不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这些童工的存在就符合现实逻辑。从社会成本收益的角度出发,今天不在教育上多投入,明天就只能在维护稳定上多花钱。基于这个逻辑,除了政府,整个社会应该对常熟童工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反思,并且勾画出一个贴近现实的解决方案:不只是帮童工回家,更要帮他们毫无顾忌地返回学校。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童工 辍学 政府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