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的《爸爸去哪儿》

2015年10月06日09:15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爸爸去哪儿》本来是一款老少皆宜的节目 《爸爸去哪儿》本来是一款老少皆宜的节目

  刘远举专栏

  在最新一期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父母们化了一个老年妆,变得白发苍苍,然后与孩子见面,和孩子讨论生死问题。不出意料,孩子们不敢靠近,甚至抱住其他人嚎啕大哭,说“我害怕他们”;有的孩子则说,“不爱爸爸了,因为他会死。”

  这 些场面令人不适,甚至感到一丝残忍。大人们化个老年妆,夫妻对坐而谈,或许真情流露,或许只是逢场作戏,这都不重要,毕竟是成年人了,理性、情感都足以让 他们控制一场表演对自身的影响,但是孩子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生死即使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幼儿被突然抛到生死的恐惧中,其心理受到的冲击与 影响绝非在一次游戏中受到挫败那么简单。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死亡教育。在欧美国家,死亡教育的确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 社会犯罪和滥杀情况严重,电视和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以及儿童尝试自杀的现象增多等等,美国在小学阶段就有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消除恐惧,揭示生 命的意义,老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珍惜生命,避免自绝行为。但即使如此,美国教育部门在对接受了死亡教育 的学生的回访中了解到,该课程教导学生树立健康和乐观的人生观,正确认识死亡的同时,也有负面作用。

  英国进行死亡教育的年龄段更小 一些。从2003年开始,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开始进行死亡教育,但都是从身边的宠物、动物来导入,比如童话故事中的大象、饲养的小猫的死亡,而不是猛然 一下就把孩子推入到父母老去、死亡的场景之中,让孩子的心理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巨大冲击。

  恐惧、害怕、嚎啕大哭,节目中孩子们的这 些表现都不是死亡教育应该出现的结果。出现这个局面并不奇怪,因为孩子们的年纪都太小,参加这期节目的孩子,最大的七岁,其余的都是四五岁,根本达不到死 亡教育的年龄。这种父母化妆变老,然后直接用亲人苍老的面容、死亡的预期来“教育”孩子,根本不是什么死亡教育。

  《爸爸去哪儿》的 节目初衷,据说是为了给80后父母展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可实际结果中国人都看到了,节目离这个方向越来越远。《爸爸去哪儿》节目方曾表示,在设计任 务方面特意聘请了儿童心理方面的专家,希望不会对小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但实际操作中根本看不到这种考量的痕迹,在下一期节目预告中,还出现了犯人被砍 头、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场面。

  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收视率,说白了,为了钱。

  真人秀的本质是把家庭生活暴露给 人看,满足大众好奇心的同时获得收益。在节目初期,观众有好奇心,但人的心理阈值是不断提升的,而家庭生活又是琐碎的,一档节目带给观众的新鲜感很快就会 消退。正因为如此,第一季《爸爸去哪儿》拍摄的场景相对更普通、刺激性也不大,但却立刻走红,而后面几季却让观众越来越感觉乏味。

  节 目总导演曾对媒体表示:“第一季是纯生活化的体验,第二季如果还是那样,我们担心新鲜感会不够。”要想让观众产生新鲜感,就必须不断追赶观众不断提高的心 理阈值,加大刺激。然而,在加大刺激的过程中,节目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加大,而节目也在不断加大对孩子的压力中刷新道德底线。

  明 星家庭,孩子能够上电视挣钱,即使或多或少对孩子有一些影响,但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也不是完全的坏事,起码是可以接受的。但令人费解与很难接受的 是,父母亲自化妆、出演一场伤害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秀。明星本来已经生活优裕,为了挣钱,真的有这个必要吗?即使剧组的要求无情,父母却不能无 情,更何况,明星父母也绝不会毫无谈判能力。更讽刺的是,做完了节目,父母们还面对镜头夸夸其谈,做起了观众的导师。

  不得不提的 是,《爸爸去哪儿》本来是一款老少皆宜的节目,国庆期间,电视机前也坐着低龄观众,《爸爸去哪儿》与参加节目的家长不但让节目中的小孩子猝不及防地面临一 个剧烈的心理波动,也给电视机前成千上万的幼儿制造了一个童年阴影。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节目与明星之间的问题,而是一个电视台与观众之间的公共问题。

  前 不久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明知困难重重却义无反顾的库珀说:“当你做了父母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所以不能跟一个十岁孩子说世界 末日到了。”然而,在《爸爸去哪儿》中,父母们却化着老年妆,一脸严肃地告诉四五岁的孩子“爸爸会老、妈妈会死”,然后,静待孩子出现预料之中的惊恐与嚎 啕大哭,完成一场商业真人秀表演。(作者系专栏作家)

文章关键词: 爸爸 去哪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