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锐见:油价跌回十年前,还要保护三桶油?

2016年01月12日16:56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成品油调节机制再度面临尴尬。按照既定的规则,成品由调价窗口今晚再度打开,而与之前两次一样,国际油价再创新低,但国内成品油价的调整却面临再度搁浅的可能。

  按照目前成品油价10个工作日一调的大原则,目前的国际油价已经低于30个工作日前大约20%,这样的一个巨大落差,让很多有车一族呼吁政府在新规出台前先按老规则办事。

  尽管官方解释为油价暂缓调整是为了保护环境,但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成品油消费的弹性系数很低,价格的调整对于短期之内成品油的消费影响甚小。从较长的趋势来看,中国的整体原油消费在油价在100美元之上也没有明显的降低,即使过去数年经济减速,汽油消费量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加——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每天的汽油消费量大约为160万桶,而到目前,则大约为270万桶,增长率接近70%,而同期名义GDP的增速则为54%。这样的数据背后,中国居民出行更多使用私家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居民整体迁移速度加快,也加大了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也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依赖于国内消费。

  按照相关媒体报道,成品油定价新规可能引入“地板价”和“天花板价”,不禁让人狐疑,“地板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意在为“三桶油”不断下滑的经营利润提供一定的缓冲?按照多数市场人士的估计,中国的成品油的炼造成本大约在每桶40-70美元左右,而目前大约在30美元左右的国际油价一旦被转换成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将意味着“三桶油”将面临更大的损失。

  从2015年的第三季度报表可以看出,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滑68.1%,49.5%和32.3%。而去年前三季度的平均油价仍然在50美元上方,而眼下的油价则意味着三桶油将面临进一步的利润下滑。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当口,过度地对三桶油进行保护,事实上不仅可能延迟三桶油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可能为未来留下“负担”:一旦油价快速回升,很难避免出现要求暂缓成品油价上调的呼声——因为当年油价很低时,发改委也曾经修改规则。

  既然是规则,在没有被正式修改前,就应该仍然被遵守。对于成品油价调整这样事关普通大众利益的事情来说,更是如此。而如果需要被搁置,那么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明确的解释和改革的时间表,而非一味拖沓式的暂缓。按照成品油定价机制历史上的调整来看,每次正式调整前后花费的时间至少以“年”为单位,留给发改委腾挪的空间事实上也十分有限。

  退一步说,即使需要引入“地板价”和“天花板价”这样的走廊机制,也需要特别小心。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如果中国向市场明确这一走廊的上下限,很难保证在国际原油市场上,不被国际投机者所利用并攻击,比如说长期将油价保持在走廊之外,让实际的政策面临抉择的痛苦。而这样的走廊该设置怎样的宽度,也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路专家们肯定也将开展旷日持久的争论。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一个过度复杂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对于整个经济带来的内在成本和消耗,可能远远大于眼下的这些可见的油企们面临的损失。

  (周浩)

责任编辑:李清 SN219

文章关键词: 油价 三桶油 发改委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