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洪:更惨烈的全球资源战或将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2日12:10  新民周刊 [ 微博 ]

  更惨烈的全球资源战或将开始

  刘 洪

  自2008年秋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企业审时度势采取更大胆的“走出去”战略,在澳大利亚、非洲、亚洲和美洲进行了一系列的石油、铁矿石、天然气等资源收购。虽说其间也偶有失手,虽说一些交易也未必就有利可图,但总体进展较以往要顺利一些。

  但这种状况未必还能持续。这其实从今年中国多宗交易被澳大利亚、美国等拒绝就可见一斑。美国高盛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中国在海外资源项目的连连得手,与美欧的缺乏竞争力有关,这导致部分原先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源,最终流入到了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手中;但当欧美回过神来加强争夺,中国的资源供应将遭到挤压。

  欧美竞争力不足?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其实又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来看,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对石油、铁矿等资源项目需求不振,更多关注于消化已有的库存;从外因来看,相比于西方企业资金紧张,中国大企业资金充裕,背后更有国家财力的支持,这也是中国海外资源性投资能攻城掠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毕竟是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非常情况”。在“后危机时代”,尽管中国经济仍可望保持较快增长,但美国和欧洲也可望在不远的将来走出危机的阴影。届时,中国的资源需求进一步扩大,美欧则也希望进一步稳固自己的供给,竞争自然会变得更加激烈。

  由此,2011年将很可能是全球资源争夺战的一个新的分水岭。在2011之前的几年,中国借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机会,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处于相对有利地位,中国和西方的资源竞争虽也有,但总体“温和”;但2011年,需求逐渐恢复的美欧将开始绝地反击,围绕着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双方可能会爆发激烈的对攻战。

  必须提起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外汇储备雄厚,中国企业进取心强,但西方企业有更多的并购经验,更在一些主要市场都占有先机乃至处于垄断地位。其如果卷土重来,将威力惊人。高盛集团大宗商品研究部门负责人Jeffrey Currie日前就断言,展望2011年,“故事的主角将不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欧洲”,基于西方的挤压,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的份额将出现萎缩。

  在萎缩的同时,则是资源价格的暴涨。一些中国经济极度缺乏且国际市场供应相对紧张的大宗商品价格,比如石油、铜、棉花、大豆、铂等,价格将会出现上涨。以石油为例,按照高盛的报告,原油价格在未来3个月可望攀升到每桶90美元,在6个月内升至每桶100美元,在未来一年内,油价很可能还会突破每桶110美元。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油价的高企无疑将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新的考验。

  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将加剧中国的“输入性通胀”,使政府控制通胀的努力复杂化;通胀进而又会影响到中国的民生,削弱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中国事实上已进入加息周期,而欧美仍普遍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剪刀差将使得中国处于更不利的竞争地位。

  在过去的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是许多人关注的新闻,一些西方媒体更进而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超越美国称世界老大。在这种被赞美的情绪中,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冷静。比如,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认为,预测中国经济超越美国,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的资源的来源是畅通的,或者世界的资源是无穷的,但随着一些资源的减少、价格的暴涨,中国是否真能度过这个难关呢?

  2010年,在资源领域还有一件与中国相关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开始整顿稀土开采和出口,后者就引起欧美日的强烈反弹,外界称之为“稀土战”。但从中国的角度看,这其实都是太晚的决定。稀土是战略资源,中国以世界30%的稀土资源,却提供了90%多的世界需求,而且,中国当前储量只够中国15-20年的需求。这还是中国整顿自家的资源,如果换作中国开拓稀缺的海外战略资源,可想而知会引起多大的争议!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