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禹两会时评:建保障房说易行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11:46  CCTV

  杨禹两会时评: 建保障房说易行难

  建设模式很多 实践效果待观察

  主持人:您在记者会现场您似乎听得不太过瘾,到底是怎么回事?给我们讲一讲。

  杨禹:在场的新闻同行跟我一样,都有点叫渴。我觉得今天听得不太过瘾,当然也勉为其难,毕竟只有一个小时的发布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今天我们听到建设部的有关负责人提出了很多保障房建设各种各样的模式,包括筹集资金的、解决土地供应的。不过听了这么多模式,虽然听上去给人很大的希望,不过仔细一想,这些模式在实践当中到底结果怎么样?实践的成果如何恐怕都还有待落实。

  两会进入到今天,就算是进入了后半程。这两天有几场很硬的发布会,包括今天这一场,还包括今天医改的,都是相关中央政府部门负责人来介绍一些总体的想法。仔细一想,这些无论是医改还是今天保障房,包括房地产调控,其实在具体落实环节,特别是这些具体模式在实践当中,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为主体来进行完成,地方政府到底在实践当中能做到什么程度这确实我们划了一个问号。

  “分房子”压力不比“盖房子”小   

  杨禹:我们看到大家现在特别关心保障房建设过程当中的问题,特别是资金的问题,土地供应的问题,但对于保障房来说,恐怕分房子比建房子的压力也不小,这种分房子并不是过去福利式分房,而是根据保障房不同类型的特点进行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分配,它最大的难度在于量突然间上涨很快,过去一年也许某些一个省里边只分一万套左右,但是今年明年,可能一下子一个省就要分配几十万套,这样对于基层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能不能够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压力非常大。我想在这方面,我们也渴望着听到更多管理的办法。

  预算怎样才能更透明?

  杨禹:我们的预算改革确实进行了很多年,不过我觉得真正的难度在于内在动力还不是太足,还需要我们从外部给它加压。我们预算改革不能推一把才向前走一步,应该自己不断的保持向前改进的动力。

  我记得整整二十年以前,我刚刚大学毕业,那个时候还不让自己找工作,学校给我分配到第一个单位就是清华大学财务处预算外科,当时那是二十年前,很多学者就在讨论,说这个预算外将来一定要把它改掉,现在终于过了二十年,我第一个工作单位,那个预算外科也许终于要寿终正寝了。我们今年终于把预算外去掉,都变成预算内的管理,这就是一个进步。我们还希望这样的进步越来越多。

  比如说大家关心的三公消费,在过去的财政预算里面,就是你看不出来它藏带里面,为什么?因为那个预算编制本身的制度设计并不是以公开和透明作为一个集中要求的,并不是让公众能够看清楚这三公消费在里边到底有多少。今后当公众提出这种要求和压力,我们的预算编制就要根据这样的压力来进行科学的调整。

  在未来五年“十二五”里边,“透明”这两个字就是我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最大的突破口之一。我想因为我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些年不段向前推进,现在我们一些机构调整基本上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我们一些机构的工作它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的内容,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让公众了解到,公众了解到了就反向形成一个巨大的管理上的压力,能够使我们的行政管理再进一步走向更加透明。

  主持人:首先要公开透明,然后才能够加强监督。好,非常感谢杨先生的点评。谢谢。

(编辑:SN031)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保障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