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社会记录》:“世界厕所日”请君如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9日19:10 CCTV《社会记录》 |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11月19日首播 11月19日,是什么日子?您知道吧?!世界上有两个“WTO”,都是世界权威性组织。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世界经贸组织。另一个,就是带着马桶盖的“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厕所组织”! 11月19日就是,世界厕所日。 今天,在这一个世界性的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也作了一期节目,以示祝贺!这个WTO,不瞒您说,我开始理解呢,他呀,也许是个马桶清洁工组织。类似于作家组织的作协,记者组织的记协什么的。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管厕所的人办的组织。请注意,这管厕所的人可不是厕所收费管理员。 明年,北京市旅游局将举办第四届“WTO峰会”!也就是“世界厕所组织峰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将有WTO的各成员国卫生部长,旅游部长等等。是管厕所的最高行政长官。这是正经的峰会。不是那种凑上几个赞助企业,来几个老板的那种什么“IT峰会”“彩电峰会”。 言归正传。2001年,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大会决定以后每年在一个国家举行一次厕所峰会,并规定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峰会组织者说:“公厕应能让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而多呆一会,而不是匆匆进来又匆匆出去的地方”。看来厕所问题终于可以象贸易问题一样登上大雅之堂了。 2001年的肯尼亚,学生们拿着马桶刷呼吁禁止飞厕运动。什么叫飞厕?在肯尼亚的一个贫民区,平均1万人才有一个厕所。人们方便的时候就用塑料袋解决,然后将塑料袋往外一抛。据说,有人晚上会不时地听到屋顶上硬物抛落的声音。这就是飞厕。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人口无法享用合理的公共卫生设施,使得传染病肆虐,每年因此要夺去200万条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虽然人们已经身处21世纪,可很多国家厕所的设计与使用还停留在18、19世纪。 19世纪的英国,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由于厕所不够,人们不得不随地大小便。根据记载,在居民区,每30幢住满人的房子才有一个厕所;巴黎这座城市一直是浪漫时髦的象征,可是在1788年,巴黎人长期惯于在花园“一排紫杉树下大小便”,瑞士卫兵把他们从那里赶走以后,他们就到塞纳河两岸去行方便,于是塞纳河畔“既不雅观,又臭不可闻”;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莱茵河污染严重,闻上去是一股子的苯酚味,有人戏说都可以在河中冲胶卷。那时候的莱茵河被冠以“欧洲之厕所”这一臭名。 看来再发达国家的厕所也要经历一些不堪回首的过去啊,在发展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温故而知新,那么现在来看看如今我们身边的厕所。北京胡同里的厕所多是“老字号”,一些看上去数年未冲洗的厕所被形容为“百年老厕,味飘千里。”可是,即便“味飘千里”,有时候还是让人众里寻它千百度,找不着北。当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有人因为三五里不见一个厕所,形势逼人,环境使然,只好当机立断,“现场办公”。在这种仰望星空之时,聆听松涛之际,失落地做着不雅之事,心中却感叹着北京公厕问题。据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调查,批评和抨击过北京公厕问题的新闻媒介约有800多家,报道文章在10000篇以上。下面是国内外舆论对北京厕所的点睛之笔: ──“捂着鼻子进去,掂着脚尖出来。” ──“鼻子就是通往厕所的路。”指北京公厕臭气极大,仅凭鼻子就知道附近有厕所。 ──某些港澳同胞和外国人因不习惯北京公厕无遮无挡,只好头朝里,臀部朝外,被戏称为“鸵鸟政策”。 ──“你们中国的‘入口’工作是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 ──外地人对北京人愤愤然道:“我在你们北京呆了这么久,才发现两座公共厕所!”北京人戏答:“多了就奇怪了,本来就只能有两座,一座男厕所,一座女厕所。” ──有外国旅游者早知道北京公厕无隔档的门,从国内带一大方巾,上厕所时挂着当门。 ──某旅游团女宾全部得了便秘,医生诊问,才知道全是因为害怕上厕所,外出不敢喝水所致。 这些话怎么这么刻薄呀!好在北京人气量大。不跟他们一般见识。为什么我们的厕所如此“臭名远扬”呢?翻阅煌煌60万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你根本就无从知道厕所在什么地方,无论是民居,还是帝宫,或城邑。这种集体“厕所无意识”,上自达官贵人,下到贫民百姓。上千年来,中国“唯厕是臭”的事实和厕所等于脏臭的观念根深蒂固。秦汉时期,厕所往往和猪圈盖在一起。您看这就是汉代时期的厕所,还有男女之分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厕所”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它被视为最肮脏、最不吉利的地方。人们称之为“茅厕”、“茅房”,顾名思义就是茅草搭的房子。曾有外国友人在对紫禁城的广宫赞叹不已后,询问:太和殿里有没有卫生间?皇上内急该如何处理?后经请教得知,皇宫大殿内确无卫生间,皆用马桶,马桶内不放水,而是放置一些炭灰。帝后嫔妃排泄后,由太监抬走。大内宫中,人数上千,这些装了炭灰的马桶,天天抬来搬去,也算是重体力劳动了。不过,在皇宫里用马桶,恐怕也是汉朝以后的事。 中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谜语:小胖子戴个扁帽子,你想揭他的盖子,他就脱你的裤子。这便是过去家家户户入厕使用的马桶。民居的小巷里常常听到清粪队的摇铃声。你看看,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问题了,也真不是我们晚辈的责任呀。清末的康有为在他著名的《大同书》里,充满憧憬而又无限神往的这样描绘未来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看起来,康有为幻想的马桶不就是抽水马桶吗?如今康有为的幻想成为了实现。厕所终于迎来了一场革命。四场革命! 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基本消灭旱厕,实现了水冲和机械抽运;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公厕等级分类制度;第三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大规模改造,城区消灭了3类以下的公厕;第四次是进入新世纪后,申奥成功后的大规模升级改造。现在,北京市的公共厕所一共有7700多座,其中园林及旅游景点内的公厕700多座,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厕2700多座。现在,我让您看看我们公厕革命的成果:最豪华的厕所:国家博物馆正门北侧地下公厕,今年7月1日开放。厕所门口除了普通游客用的通道,还有一个是残疾人专用坡道。厕所室内有“厕位显示仪”,用来寻找厕位;有小电视,音响,塑料休息椅,擦鞋机,装饰壁画;有红外感应水龙头,配有冷热水,洗手液。残疾人专用厕位有活动的不锈钢扶手和专门的呼叫器;还有儿童专用厕位。厕所里的服务员还要学一些日常外语。另外,这厕所革命成果还包括环保厕所。 革命有了初步的成果,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些新现象。一部分厕所先富了起来,据我所知,最豪华的可能要属香港富商林世荣在2年前建造的黄金厕所。该厕所墙身和配套设施全部镶着纯金和珍珠宝石,地台以天然宝石铺砌。整项工程仅黄金就用了1.2万多两,动用了近200个工程人员,投资超过3800万元,真可谓“金雕玉砌、富丽堂皇”啊。据说,主人意图有两个,一是提醒世人厕所的重要性,因为香港的公厕设施一直不尽人意,二是嘲笑现代人的拜金态度,林世荣说:“这座黄金厕所是我一生的杰作。把土变成金了不起,把金变成土同样了不起。”好个视黄金如粪土的人啊,黄金终于和粪土为伍了。但同时我也想,从忽视厕所到对它的超强重视,这是否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呢?毕竟拿黄金说事,说到底,还是看重了黄金价值啊。不过,人家用的自己的钱折腾,咱们也不好多说什么。要我看啊,他总比那位偷别人的钱,为自己修阴宅,也就是活人墓的重庆烟草公司的经理强点。 林世荣营造黄金厕所的这个念头,据说还是受了列宁的启发呢,当年,为了反对拜金主义,列宁发表了一篇《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的文章,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我想,我们会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黄金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这样使用黄金,对于当今几代人来说是最‘公正’而富有教益的……”列宁绘就了黄金厕所的蓝图,而林世荣则是把蓝图变现实的第一人。 某种意义上,重视生活质量自然要重视厕所质量。重视厕所质量其实还需要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上世纪60年代初,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公厕最鲜明的印象来自“掏粪工人”时传祥,刘少奇握着他的手说:“我做国家主席是为人民服务,你掏粪也是为人民服务。”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文中指出:“过去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去,首先到厨房去看看,还要看看厕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现在这样做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邓小平指出的领导同志要去看看厕所,意思是深入群众中,关心群众的生活。看来为人民服务和厕所的问题紧紧相连的。新华社广州9月24日就发表电文说:厕所的建设问题已被中国各级政府提高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不以厕小而不为”的高度。 为人民服务,公共厕所属于公用事业,因此在人们的观念里,厕所当然是不应该收费的。但“免费”的代价不菲。在北京,据测算,每座二类以上公厕的养护费用约为3万元,全市共有这类公共厕所481座,政府将为此需要投入1400多万元。“免费”尽管让人们充分“沐浴”了社会的阳光,却也极大制约了公厕的建设和改造速度,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各地都在思索支撑公共厕所的经营方式,首当其冲的措施就是收费。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公厕收费的政策。“以厕养厕”,这也标志着公共厕所向市场迈出第一步。 2003年10月31日下午,青岛一座移动公厕从每年4.5万元的起拍价,拍到了每年20万元。有两方竞拍人为争这处公厕,竞争了100多轮。最终,这处公厕被一个叫苏正杰的市民拍得,经营期限为4年,需投入80万元。 厕所进入了拍卖行,可见厕所的效益。伴随着公厕收费,公厕改造速度也在加快,各类“五星级”公厕相继亮相以改善城市形象。这事挺有创意,修厕所也可以装点门面。这个,我听人批评过这种事,说这是形式大于内容,搞形式主义。我琢磨这话一定事上厕所的人说的,因为咱们上厕所的人和修厕所的人要求的内容不同。 宋人欧阳修说过,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才有所悟。想必醉翁先生不少锦词丽句,名文佳篇都是诞生于“厕所之上”。其实,马桶上总是不断诞生思考者。 今天,跟您讲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让您跟我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小厕所,大文章,莫以厕小而不为啊。讲完这么多有关厕所的话题,刚才我们的编导就跟我开了一句玩笑,说阿丘,你今天讲厕所的目的是为了要试图让我们对如厕之事更加释然,让生活态度有所转变吧。她说要送我一副对联:大开方便之门,解决后股之忧。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六23:40首播,次日4:40,15:30重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