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推到“台前”背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8日05:33 华商晨报 | |
当年的张铁生是“风云人物”
背景 2003年10月,湖北《打工》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该文章引起当事人张铁生强烈不满。12月25日,张铁生以侵权名义将《打工》杂志及该文作者程龙华诉至沈河区人民法院。其间,沈阳一家媒体又发表报道,称程龙华的采访采取了欺骗手段。 12月31日,本报刊发《张铁生起诉〈打工〉真相调查》一文,将本报记者从多个侧面了解到的事件发生前后的一些情况作了介绍。 2004年1月1日,《打工》杂志记者程龙华就此事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其文中所写是否属实“相信法律自有公论”,并表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权用笔写下我眼中的真实,广大的读者也有权知道这个真实。” 张铁生再次被推到“前台”背后 关于张铁生的相关报道继续在升温。不知这是否是张铁生的“失算”:满腔愤怒化为一纸诉状,换来的却是生活的加倍躁动。 本报继推出“张铁生起诉〈打工〉真相调查”、“《打工》杂志记者程龙华发表看法”二篇文章后,又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此事件的几名知情人,他们披露了《打工》记者程龙华采访张铁生的具体细节。 选题“害”了张铁生 据知情人介绍,2002年12月,沈阳一家报社的记者向《打工》杂志编辑(记者)程龙华反映,“曾经的‘白卷先生’张铁生,现在沈阳的一家企业工作,生活很富裕,这个选题是否适合《打工》杂志”。程龙华就此请示了〈打工〉杂志的领导并得到支持。程龙华当即与沈阳提供线索的记者联系,约他采访张铁生,说如果张铁生能接受采访,稿酬从优。于是,这名记者尝试着与张铁生联系。张铁生态度鲜明,不接受记者采访。这位记者放弃了,告诉程龙华自己没有采访到张铁生。程龙华于是向领导作了汇报。之后,杂志社发动〈打工〉的其他编辑利用各自的作者群联系张铁生。2003年年初,〈打工〉杂志的一些编辑陆续来沈阳寻找能联系上张铁生的作者。据了解,当时〈打工〉杂志的编辑几乎找遍了辽宁所有的“写手”,不过始终未能如愿。 2003年7月,程龙华改变战术,开始通过外围了解张铁生的人生经历。程龙华通过朋友获得了在葫芦岛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杨某的电话,与他取得了联系并商谈采访张铁生亲属的事情,希望从张铁生的亲属口中了解张铁生的人生经历。杨某曾是〈知音〉集团所属刊物的“实力派作者”,因为张铁生是葫芦岛新城人,程龙华约他共同采访张铁生。按约定,程龙华与杨某共同负责采写张铁生稿子,如果文章通过终审,《打工》杂志按每千字四百元支付杨某稿酬,能发表6千字左右。 2003年7月中旬,两人费尽周折,在葫芦岛找到了张铁生的弟弟,但张铁生弟弟的答复是“拒绝采访”,张铁生曾表示过,“我的亲人也不能接受记者采访”。程龙华想通过侧面采访张铁生的愿望就此夭折。 程龙华没有放弃。程龙华听说,在辽宁日报所属的〈半岛晨报〉做记者的王冬梅与张铁生相熟。于是,程龙华又与王冬梅联系,约她采访张铁生。王冬梅没有拒绝,不过也一直未拿出稿件。 总部出马“曲线救国” 本报记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打工杂志进行了大半年的约请,但各路作者均没有成功采访到张铁生。程龙华于是决定独自到张铁生所在的禾丰公司沈阳分部试试看,但到沈阳后,程龙华没有见到张铁生。程龙华又到公司的总部北京寻找张铁生,在北京公司的董事长金卫东接待了程龙华。 金卫东向程龙华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也介绍了张铁生作为公司股东的一些情况。采访还算顺利,程龙华回到武汉〈打工〉杂志后,撰写了一篇稿件,主标题为“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为百万富翁”,副标题为“为禾丰公司董事长讲述张铁生的打工故事”。但这篇文章没有通过三审,原因是“缺少感人的细节”。 程龙华又与禾丰公司董事长金卫东联系,并要来了张铁生家中的电话。当天晚上,程龙华从武汉将电话直接打到张铁生的家里。据说,张铁生当天晚上很兴奋,在电话中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沉沉浮浮”。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张铁生自己没有想到,他“认为的聊天”变成了采访,变成了铅字,变成了网文。 据一些知情人介绍,程龙华对金卫东和张铁生的采访都有录音,是不是在张铁生不知情情况下录的,目前不得而知。与张铁生的“率性”相比,打工杂志历时一年的采访和运作显得颇费心机。 曾经在“政治至上”的社会成为风云人物的张铁生,在商品社会里,再一次被推到前台。 后记:2004年1月5日,本报记者利用一天的时间试图与《打工》杂志执行副总编钱钧取得联系,听取其对于此事的看法,不过对方电话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听。5日下午2时许,记者终于拨通了钱钧办公室的电话,电话那端一位男士说,“我不是钱钧,钱总去《知音》集团开会了,明天可能在”。记者向他询问《打工》杂志的传真号,想将采访提纲发给钱钧,但他回答,“我不知道〈杂志社〉的传真号,要采访还是同钱总本人联系”。记者询问钱钧的手机号,他仍然说不知道。当日下午4时许,记者拨通了〈打工〉杂志执行主编王应鲲办公室的电话。她说,“你们不是已经发过稿子了吗?为什么替张铁生说话?”。记者问她的观点能代表〈打工〉杂志吗?她说,“我们的观点,在网上可以看到。”下午5时30分,记者联系上了一位〈打工〉杂志的编辑,她说,“我们杂志的领导开过会,不许将领导的手机号告诉沈阳的记者,只要看到沈阳记者的电话,一律不接”。 2004年1月6日下午15:47分,本报记者与程龙华取得联系,他已经收到了本报传给他的稿子。程龙华说,"杨某本来就是我们(《打工》杂志)的作者,我只是和杨某约稿,没有和他一起去采访张铁生的弟弟"。不过在得知杨某方面已经向本报证实此事后,他又说,“现在官司还没有开庭,你不能发稿子。” 记者再次请程龙华解释“张铁生指责程龙华采访他是采取欺骗手段的”。程龙华说,“我已经说过了,‘任何人都不可能隐藏在真实的背后’。”记者请他具体谈谈采访张铁生的经过,他说,“关于采访经过,现在还没到这个地步,只是在法庭上才能说。”(本报记者卓君吴强) 记者附言:张铁生一直渴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来告别不堪回首的过去。在他的再三拒绝下,媒体是否有权利打破一个他的平静生活?媒体所强调的大众的知情权和普通百姓的“安静权”、|隐私权,哪个更重要?欢迎广大读者对此发表看法。 本报记者电子邮箱:news-bbs@sina.com zqwuqiang@163.com 调查延伸 《打工》杂志执行副总编如是说 2004年1月6日下午,本报记者与程龙华取得联系。他已经收到了本报传给他的稿子。程龙华说,“杨某本来就是我们(《打工》杂志)的作者,我只是和杨某约稿,没有和他一起去采访张铁生的弟弟。”不过在得知杨某方面已经向本报证实此事后,他又说,“现在官司还没有开庭,你不能发稿子。” 记者再次请程龙华解释“张铁生指责程龙华采访他是采取欺骗手段”。程龙华说,“我已经说过了,任何人都不可能隐藏在真实的背后。”记者请他具体谈谈采访张铁生的经过,他说,“关于采访经过,现在还没到这个地步,只是在法庭上才能说。” 1月6日下午4时45分,湖北《打工》杂志执行副总编钱钧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代表《打工》杂志发表看法。 ①迄今为止,《打工》杂志还没有收到法院的传票,他们只是在网上看到张铁生起诉《打工》杂志的消息。 ②指责本报的稿子有倾向性。在看到本报记者传真给《打工》的文章“张铁生起诉《打工》杂志真相调查”追踪之二《张铁生再次被推到“前台”背后》后,钱钧认为,文章中的两个副标题“选题‘害’了张铁生”、“总部出马‘曲线救国’”带有很强的倾向性,这样的表述是褒义、是贬义谁都会明白。 ③《打工》杂志的稿费不仅仅是“千字400元”。如果约到好稿子,会支付更多的稿酬。 ④张铁生的稿子发表后的反映。昔日“白卷英雄”发奋,如今张铁生成为“千万富翁”的文章在《打工》杂志发表后,虽然张铁生是历史人物,但是读者反映平淡,读者不太关注张铁生这个历史人物。奇怪的是,媒体却很关注张铁生。媒体的关注是狗尾续貂、还是貂尾续狗,我们《打工》不清楚。在法院判决之前,其他地方的媒体都很平淡,为什么沈阳的媒体会这么关注张铁生事件? ⑤张铁生稿子的价值。钱钧承认他非常重视张铁生这个选题。因为张铁生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打工》杂志的定位是关注打工族的生存状况,全方位反映蓝领、白领、金领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发表《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一文,本意是想从正面写张铁生先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变命运的故事。 ⑥《打工》发行量是保密的。 ⑦张铁生不是一个普通人。本报记者在给《打工》执行副总编钱钧的采访提纲中写道,“作为媒体,我们拥有知情权,告诉读者事实的真相,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也应该享有安静权,大众传媒有没有权利去打扰一个普通人的安静的权利。”钱钧认为,“张铁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将要上市的公司的领导。媒体有权利告诉一个公众人物的真相。”在禾丰公司的网站上有张铁生本人的相片。张铁生的人生经历,网站上也有介绍。 ⑧关于张铁生是否同意采访。禾丰公司董事长金卫东在接受程龙华采访时介绍了张铁生的情况。程龙华与张铁生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谈话,他知道程龙华是记者,这应该代表接受采访。 ⑨关于“张铁生”一稿的审查问题,《打工》杂志对任何稿子的审查都很严格,也包括张铁生的稿子,在稿子签发前,还会咨询法务部的同志。 ⑩《打工》杂志尊重新闻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