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号里的房客们--杭州钱塘江边“乞丐村”见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02:49 青年时报 | |
“56号”里的一位小居民在他的家里 “56号”与这个美丽的城市似乎是两个世界,这个城市距离他们是那么的近,又那么的遥远。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和小孩承受着和“城里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磨难。 时报记者 王攀 摄影报道 杭州江边路的56号,紧挨着钱塘江路,与钱塘江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楼相比显得肮脏而又刺目。这片房子以前属于望江村,自从撤村建居之后,开始用来养奶牛,后来奶牛也不养了。1998年的时候,一个龙游人以每年几十万的资金承包了这片房子,经过一番简单的改装之后,就变成了现在这个专门出租给外来人员的出租城。由于这里大多数人都 “56号”现在住着600多口人,而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他们大都来自安徽、江西、河南、甘肃等地,大都是因为在家乡生活不下去了来这里的。由于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所以只能干一些又脏又累、出卖体力的活以维持生计。他们之中有捡垃圾的、掏旧砖的、擦皮鞋的、讨饭的,也有一些靠坑蒙拐骗、偷盗抢劫吃饭的,甚至不少人的身世还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56号”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里有一家小饭馆,安徽人开的,一些单身的大爷们都喜欢在这里叫瓶小酒,吃两口小菜,再拉拉家常,拉家常的内容大多是谁家今天捡了多少钱的垃圾,或者家里又写信要钱之类的话。一个出售低廉物品的小商店,是“56”号的中心,平日这里总是人来人往,院子里大大小小的消息也都是从这里传开的。一个小医务室,如今已人去房空,只剩下斑驳墙壁上挂着的一个蓝色温度计。一个烤饼摊子,是一个来自甘肃的老妇人经营的,老妇人身边的两个小孩是她的孙子,在帮忙收取烤饼钱。原来还有一家设有“空调雅间”的发廊,听说就在几天前老板娘带着几个穿着暴露、浓妆艳抹的姑娘搬离了这里,住在这里的人能去发廊里“潇洒的”毕竟没几个。 “56号”生意最好的还是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有两家,一家是专门收购废铜烂铁的,另一家是专门收购塑料、酒瓶之类的。两家互不干扰,和平共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 “56号”里的房客们都是以自己所属的省市划分居住范围的,四五个甚至十几个人拥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每月的房租200元。男人们每天带着钩子和铁锤、榔头出去干活,女人们则在家里按种类分拣可回收的废品,老人则负责后勤,烧水、洗菜、看孩子。 “56号”里有自己的“社会等级”。在捡垃圾的人们眼里,乞丐们的地位比较低微,经常没有人搭理他们,彼此来往不多。这里的人推崇“自食其力”的生活原则。“56号”里的房客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年龄最小的还不到1岁。他们活动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每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区域和分工。 2004年2月11日,“56号”的墙壁终于贴出了“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公示”,公示说“56号”要在公示之日起三天内自行拆除,逾期将实施强行拆除。 2月12日,“56号”的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三三两两地搬离这个生活已久的地方,去寻找新的落脚点,有的搬到了三堡,有的去了九堡,有的去了石板桥……还有些人选择了离开这座城市,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老家。 “56号”将在挖掘机下永远地消失。而“56号”的房客们又将成为哪里的房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