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魔鬼行业我们准备好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6:35 中国《新闻周刊》

  魔鬼行业我们准备好了

  “为了成名,付出代价是必然的,有时可能还要付出‘非常’的代价。但我能接受。”

  本刊记者/方玄昌文/蒋淑君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年轻人对成名成家的渴望,一直是艺术类院校受欢迎的原因。”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黄定宇在2003年招生季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报考艺术院校这些学生的心态。

  然而,在演艺界“成名成家”可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意识到了吗?

  人们多虑了。在对刚刚结束的中戏专业考试的新一届学生随机进行调查后,记者发现,在进入演艺界这一被称为“魔鬼”的行业之前,这些年轻人早已作好了心理准备:他们愿意为“成名”付出在圈外人看来是极为惨重的代价。

  “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演艺界出名,一来衣食无忧,二来满足了虚荣心,三来跻身名流之中。”曾经想考中戏、现在却在普通高校读书的张飞虎干净利落地概括报考表演系的这些学生的动机。

  “我报考中戏表演系,最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点虚荣心。当然,出了名之后,经济上可能也会好一点。”接受采访时,来自湖南的张君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为了这个目的,付出代价是必然的,有时可能还要付出‘非常’的代价。但我能接受。”

  跟很多女孩子不同,张君觉得,女孩应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并且可以放弃爱情和婚姻。“我不认为婚姻的幸福很重要,有没有爱情我也觉得无所谓。我很崇拜武则天,她可以为了皇位而不择手段,当然,她同时也牺牲了很多。”

  “演艺界又称为魔鬼的行业,内部很复杂,付出的代价一定是很大的,我也有这个心理准备。”来自山东的刘宏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她认为,山东的文化课考试竞争很激烈,以自己的水平考名牌大学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考艺术类学校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我报考这个专业,是觉得自己一方面想实现考名牌的愿望,而且自己也喜欢;一方面也一直有对演艺圈的向往,其中的名利也多少有一些诱惑。”

  “去考了就想当明星”

  但在演艺界出名谈何容易,单是考中戏表演系,竞争就异常惨烈:六千多名考生,最后录取的只有十几到几十个名额。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考生表示,失败了他们会从头再来,决不言退。

  “如果考不上,我们几个同学已经说好了,大家会留在北京,在北影周围‘蹲戏’,就算没有上那些正规的课,在北京还是有很多机会,他们说到了夏天的时候,北影附近总是有很多这样的‘蹲戏’的人,因为那时候剧组要招人,像我们这样的,演不了主要的角色,可以先演丫鬟啊之类的小角色,而且在北京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说不定有一天就被导演看上了。”来自河北张家口的王洁如此执著。

  对于演艺界“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现实,张君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也很残酷,我不愿意这样去挣扎。哪一个考中戏的学生会接受上完大学再找一份稳定工作的平淡生活?去考了就想当明星。我走上这条路,就得全力以赴,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傍大款”:“我不赞同,但接受”

  对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每到周末,在中戏等艺术院校门口,从宝马到桑塔纳,各式轿车一字排开,迎接里边的女生”这一说法,所有接受采访的考生都表示,他们了解这一情况,相当部分考生认为这是实情。

  “我觉得还行——我不赞同,但我接受这种现象。”在被问到“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时,张君略显腼腆地笑了笑,但还是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据我了解,这些学生有的是为了钱,有的为了获取出名(拍戏)机会。无论是为了哪种目的,如果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也会去。”

  据张君介绍,在和她一同考试的女生中,很多人就是冲着“傍大款”这个目的而去的,其数量可能接近所有考生的一半。“她们并不是为了当明星。对于这些人,我觉得她们挺能把握自己人生。毕竟大家已经有20多岁,如果有机会让自己少奋斗20年当然很好。”

  大多接受采访的考生表示,艺术院校女生“傍大款”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2003年刚考进中戏导演系成人班的方松认为,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这些学生的处境造成的,“这些学生从外地考到北京已经不容易,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又都找不到出路。我了解有一个班,当初有30多人,到现在只剩下两三个人还在银幕上活动,其他人都已经转行干别的去了。傍大款也是获取前程的一种手段。”

  和方松一同考进中戏导演系成人班的于洋也认为,认识“外面的人”是很普遍的,虽影响学习,但同时也有好处。“比方说他们之间关系如果一直保持到毕业以后,人家或许会出钱,拍一部片子让你出名。”

  “宝剑赠英雄,绯闻送佳人”

  “所谓的‘潜规则’是对艺术的玷污,但有必要的话,我们也只好接受。”大多数被采访者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还认为,娱乐界的绯闻与“潜规则”是密不可分的,“潜规则”让绯闻真假难辨。

  “你决定要做这一行,就必须准备放弃很多,必要时就得接受所谓的‘潜规则’。”张君直言不讳,“即使是对于老师的非分要求,有好处的话我也会接受,虽然我不愿意。”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者都认为,借绯闻出名是不择手段的一种做法,但对演员的确有利。相当一部分考生也认同这种做法。“我当了演员,也绝对会这么干。演员要想早出名,可能都得这么做;即使她自己不愿意,她们的经纪人也绝对要让她们做的——制造一点点绯闻,来增加自己的‘耳熟度’。”张君说。

  但也有人认为,依靠这种“非常手段”出来的人,艺术生命不会太长。“没有实力,早晚会被艺术界挤出。而有实力的人,迟早总是要冒出来的。”方松说,他有一个姐姐是实力派演员。“我姐姐一点一点往上爬,熬了十年终于出头,当然是非常辛苦,但毕竟出头了。”

  (本文所提到的人名均为化名)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