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被抓与执法成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7日04:01 中国青年报 | |||||||||
张云 朋友们最近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马加爵被抓了吗”。当听到否定的回答后,他们都很生气,“警察是干什么的,怎么连一个杀人犯都抓不住?”言下之意公安机关早该把马加爵抓获了。确实,马加爵被抓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早晚的事了。试想,满中国的通缉令再加上20万元人民币赏金,那个犹如惊弓之鸟的犯罪嫌疑人能逃脱出“人民战争”的汪洋
马加爵在三亚被逮的消息传来,确实让人们长舒了一口气。从2月23日案发到3月15日犯罪嫌疑人被抓,公安机关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案件破获了,他们是有功之臣。 马加爵之所以这么快被抓,笔者以为无非是案子得到公安部重视,并在全国广为张贴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鼓励群众参与捉拿———其劳师动众程度和花费之多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是少见的。这表明了公安机关不惜成本、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抓到犯罪嫌疑人的决心。 我为公安机关有这个决心而叫好,事实也证明了有此决心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任何事业都需要计算成本和代价,办案也同样需要。然而由于法律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执法机关在计算成本时不应该以商人的逻辑去计算。值与不值,根本不是法律范畴的问题,因为法律的尊严是无价的。这次公安机关不惜一切成本和代价的行为,笔者以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国际法律界一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今天的执法成本往往与他们在以后付出的代价成反比。许多发达国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为了破案,往往不惜成本与代价。在英国,即使一件很小的盗窃案,警方也要费尽周折,他们会先把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各警察局,让全国警察去捉拿;如果仍然找不到线索,就把录像送到当地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才罢手。在日本,如果国内出现一例非正常死亡案件,媒体就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督促警察尽快给一个说法。事实证明,这些不计法律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未来付出的代价就很小了;而过于计较法律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要大得多。 然而在国内,我们至今还经常从媒体上见到犯罪嫌疑人10年20年后才被抓获的新闻。他们为什么能逍遥法外10年甚至20年不能被惩处呢?笔者以为,这就是因为公安机关没有像今天抓获马加爵那样不惜成本、不惜代价地去捉拿他们。 相关专题:马加爵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