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杂志:宿迁三“奇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17:50 小康杂志
小康杂志:宿迁三“奇人”(图)

民意它不能罢免你的官职,却是衡量你的最重要依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刊记者秦俊勇报道陈峰摄影

  宿迁,顾名思义“一宿之迁”。最早据说是人们为避水患,宿而迁至。

  如今,拆迁风日盛,又有人琢磨其中含义,“宿”:住房;“迁”拆迁。“宿”“迁”合二为一,含义则很深。

  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也有各自的本领,在宿迁,记者就遇到了几个“特殊”的人物。

  “神秘”的小饭店老板

  他在4平方米的厨房里忙个不停,切肉、炒菜都是自己一个人干,不说一句话。菜端上来,就在一旁坐着。

  提起宿迁的时候,他似乎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却往往说到一半又嘎然而止。

  他的身份很难弄清楚,只知道是周围乡镇的农民,来城里好几年了,对宿迁的变化深有感触。城市建设一天变的比一天好,感觉干净漂亮,治安也在变好,可是有一种深层次的“治安”并没有变好,甚至更坏。

  他以前上访过,他周围的好多人都上访过。最初在城里上访,后来在市里上访,可在上访同时,他们又在承担着看不见的危险。他的一个朋友,因为上访,被人打断了腿,但是依旧坚持,不过到现在也没有个结果。

  所以他虽然现在还有很多材料,但不敢寄出去。因为以前有人写过检举信,结果检举信到了被检举人手里,检举人被报复,遭到殴打,政府并没有承担任何责任,也没有任何安慰。不过他相信政府上面领导是好的,上面的政策也是好的,可就是想不通一点,为什么到了下面就变味了呢?

  说到一半,他忽然止住话语,不再说话,有客人进来吃饭。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奇怪的。

  “我这里有仇和的手机号码。”他说。一个小饭店老板怎么会有堂堂市委书记的号码呢?

  为了核实,记者当即拨打了他提供的手机号码,而接电话的正是仇和本人。

  大概是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这个“神秘”的饭店小老板拒绝透露他的姓名、家庭地址及其它联系方式。

  “响应号召”的戴老板

  戴老板在宿迁数码广场有个店铺,经营数码产品。二十平米的面积,一年6000元房租。“不赚钱,没人来。”戴老板站在柜台后面说。

  数码广场属新城区,宽阔的马路,漂亮的大楼,可是没有多少人,只有风呼呼地穷刮。数码广场上下两层,多是经营手机、电脑等IT产品。商场里实在是没有多少人,老板们闲得隔着柜台瞎侃,还有几个聚在一起打牌。

  戴老板是那种很规矩的人,站在柜台后安静的盯着不多的几个顾客。不放过任何可以谈生意的机会。他以前在老城区开店,自从数码广场落成后,在老城区开店的他就收到通知,要求搬迁到这里来,否则就停止他营业,不办理经营手续,不发营业执照。

  于是他就过来了,但只带来一半家当,因为真正赚钱的地方是老城区,那里人多势旺。跑到这里来,是为营业执照所“逼迫”。

  “来这里也是响应政府号召。”戴老板说,“生意嘛!以后可能会好起来的。”

  走出数码广场,一阵大风差点把记者的包给吹走,回头看看,这个2003年1月份落成的大楼,还是那么崭新漂亮。

  我家住在桥下

  宿迁城东有个二号桥,全长900米,1997年造,横跨穿越宿迁的京杭大运河,直通京沪高速,是连接外界的重要纽带。

  在这座桥的引桥下面,有一个特殊的聚落,他们的房屋不是砖石结构,也不是钢筋水泥,而是由一块块油毡布和破旧木板搭建,虽然材料不好,但布局很合理,有小院子,有厨房、卧室,里面有床、被子、电视等。除了风大点,晚上要多盖被子外,其它也没多大的毛病,只是风走的不是正道,是从房屋的空隙挤进来的。

  李大姐家的房屋还没盖全,没有小院,只有一间拼凑起来的“危房”。她是顺河镇的农民,2003年7月份“乔迁”到这的。当时,政府开发土地,村里拆迁,自家的房子被拔了,又没钱买新房,思量二号桥下可以挡风遮雨,于是就在引桥下面“大兴土木”,用凉席、木板盖了房子,安家落户。

  当时多数的拆迁户都往这跑,最多时有30户人家落户于此。

  最后政府出了20万元搭建过渡房,为他们找了落脚地,但“午餐不是免费的”。

  “30元钱啊,每个月房租,一间。”李大姐指着桥上不远的新房子说。李大姐家三代同堂,需要三个房间,这样每个月就是90元钱,但是在农村,一个人月均收入只有166元多。

  而且他们的土地也被征用了,1亩地9600元。村里共征用了150亩多一点,共150万元,分5年付清,现在已经支付21万元,可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并没有多少钱。李大姐觉得这很不公平,就没去拿。

  她说即使拿了那笔钱又怎么样?拆迁费加上征地款还是买不起房子。她也曾想过去买经济房,可房子地基还没打好,开发商就要钱,说是订金,要等房子盖起来,还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县委书记也来看望过这些居民,态度和蔼,说话和气,可是客气归客气,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居民们说。

  “仇和也来过,那是在土地开发的剪彩仪式上,后来据说又来过,但没下车,只是在桥上望了望。”

  风嗖嗖的从身边掠过,在这些“房子”上吹了个圈,又沿着京杭大运河远去。

  “冷啊!每天晚上,我们都和风在一起睡觉。”围在旁边的人说。

  从他们搬迁到桥下居住,记者是到这的第一个远方客人。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