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岁半女婴烧伤遭遗弃 病床上哭唤“妈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16:58 龙虎网-南京日报


病房很大,静静的。一个小不点,孤零零地躺着,床显得特别大。 南京日报记者 姚强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她才一岁半

  她被大火烧成三度重伤

  家人把她一个人,丢在医院

华南虎七喜进军笔记本
同方电脑掀动四月风暴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病房很大,静静的。一个小不点,孤零零地躺着,床显得特别大。病房里只有她一个人,她就是那个受伤的,一岁半的女孩。她张了张嘴,想哭,脸上挂着泪。她的父亲送她到医院,就走了,不再出现。留下她一个人,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

  她的一条腿缠着绷带,悬空吊在架子上,架子很高。她全身都裹了绷带。她这样躺着已经一个月,身边没有亲人。

  “42%的面积被烧伤,35%是三度重伤。”主治医生说。

  女孩哭起来。护士摸摸她的手:“宝宝不哭。”医生说:“宝宝不哭。”我也说:“宝宝不哭。”孩子哭得更厉害,喊:“妈妈,妈妈。”妈妈不在。没有人知道,她还能不能见到她的妈妈,她的爸爸。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她的家人是谁。她一个人,被丢在医院。南京红十字医院。

  2004年3月9日。白下路,南京红十字医院。晚上8点,7病区,烧伤科。门卫打来电话:一个小女孩烧伤,很重。护士赶忙下楼,去接。

  “我到一楼电梯口,两个男的,前面那人手里抱着个孩子。用棉被严严实实地裹着。上了电梯,他说两天前火烫的。小孩她妈妈回四川老家弄钱了。他在镇江打工。孩子在句容医院治过。医生让转来这里。那人后面跟着的是他朋友。”护士说。

  病区处置室。乔骋医生已经在这里等,他是烧伤科主任。“烧得非常重,非常危险。左侧下肢已经炭化。用手敲,硬梆梆的。血管也烧焦了,血管就像树枝形状,僵化凝固着。孩子休克了。”

  “孩子上肢全是针眼,没法打针。包扎也很专业,显然在医院抢救过。”

  病区进入紧张状态。“切静脉。输蛋白血浆、输抗生素、输抗休克药物、输维生素。”

  “全身检查。换药,重新包扎。”孩子的父亲靠着床,蹲在地上,用手按着胸口。他的朋友去办住院手续。“我身上只有1000元,孩子她妈妈明天就来,带钱来。”办完住院手续,他的朋友说妻子也在住院,得走。孩子的父亲守着孩子。他站不住,他说三天没吃饭了,也没睡觉。他蹲着。

  一个小时过去,孩子从处置室被推进重症监护病房。孩子在输液。父亲在床边看着孩子。孩子又黑又瘦,脸上皴得厉害,或许是哭的原因,皴的地方甚至结了痂。

  父亲摸着孩子的手、孩子的头,孩子昏睡着。他趴在孩子的床边,看她的脸。他两眼充血。

  父亲在孩子的床边趴了40分钟,孩子始终睡着。“我要吃点东西。”父亲一脸痛苦,只在登记表上写了孩子的名字:李霞,年龄:一岁半。家庭地址:四川内江。就捂着胸口,要下楼吃饭。

  父亲走了。从五楼的楼梯走下去。有护士下楼去,在三楼楼梯口看到他。他趴在栏杆上吐,吐完了,一直趴着。

  他的表情痛苦而伤心。他没有来。他再也没有出现。他把自己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医院。“孩子处于休克期。四肢发冷,血压低,心率快,发烧,39℃。”乔骋主任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一天、两天、三天,孩子的情况在慢慢好转,孩子的家人杳无音信。

  “3月12日,上午8点。我们给孩子进行第一次手术。”

  手术必须尽快进行。孩子左下肢被火烧坏的部分深达两厘米: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脂肪,只有深筋膜、肌肉、骨头未曾伤及。

  “坏死组织是病灶,是细菌繁殖的土壤。休克期过了,要立即动手术去除坏死组织。”

  3月12日的第一次手术是对左下肢进行切痂——清除坏死组织,然后敷上生物敷料。3月15日进行植皮手术。从孩子的头上取下7%的皮,植在她的左下肢。

  3月23日,对右下肢进行切痂。3月28日,对右下肢进行植皮。“手术都很成功。”乔骋主任微笑着说。孩子的家人一直没有出现。孩子不会说话,只会喊“爸爸、妈妈”。偶尔喊一声,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或者哭泣。不笑。不知道是因为痛苦,还是因为对于陌生人的恐惧。

  没有人知道孩子到底是怎样烧伤的。孩子父亲当时的描述是,妈妈不在,他们住在二楼,他上厕所。发现起火了,跑进来,孩子就烧成这样。他没有带病历,说全部忘在了出租车上。他除了登记的那点点不知真假的信息,没有留下任何资料。

  “他的说法太简单,对于起火的原因,被烧的当时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从孩子的伤情来看,火源在她的左下侧。令人难以想像的是,孩子被烧得如此之重,至少被烧了有四五分钟。这么长的时间,孩子为什么没跑,为什么没人救她?孩子一个人在上面,怎么会燃起这样的火?”

  由于忙于抢救孩子,没有人想到仔细盘问。当时火灾情形只能猜测,无法证实。知道内情的孩子的家人竟然从此全无音信。孩子在遭受火烧之后,又失去了最亲的人。

  “我喜欢女孩。”他的父亲曾这样对护士讲。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他所喜欢的女儿,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独自承受着身体的痛苦,无助地在痛苦中喊着“妈妈”。医生、护士,完全打乱了自己的工作规律。她们要给孩子买牛奶、买“小馒头”、买尿片,甚至小玩具。她们要给孩子喂奶、把大便小便,她们要明白孩子的哭,是因为疼痛、饥饿还是恐惧。

  “我们3个人,24小时轮流值班。”烧伤科人力紧张,可是孩子现在成了中心。4月6日下午,我站在孩子的床头。孩子紧张地看着我,眼睛圆圆大大的,惊恐不安。给她东西,她的手一动不动。只是惊恐地看着,嘴一扁,哭出声来。护士给她喂小馒头,她噙着泪,停止哭泣,眼睛还是紧张地看着病床边的不速之客。

  她已经是个漂亮的女孩了。“跟刚来的时候不能比。”护士说,“她会笑了,昨天笑了一次。”

  总有病友来看她。吊着手臂的、驻着拐杖的。他们静悄悄地站在她的床头,看一会儿,再悄悄地离去。他们在过道中叹息。

  乔医生又来看她。孩子哭起来。“她怕我。”乔医生说,“给她换药。每次总是十二万分的小心,用消毒水把纱布沾湿了再揭,肯定还是会疼。”

  孩子大声地哭。隔壁病房的一个小伙子,拿了自己的随身听,放在孩子的床头。音乐缓缓飘动,孩子奇妙地安静下来,眼睛盯着。音乐响着,孩子的眼睛渐渐蒙胧。睡着了的孩子,不知道梦里能不能见到她的妈妈,她的爸爸。

  “明天还要动手术。”乔医生说。4月7日,8点。住院医生、护士,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孩子的床边。今天,是孩子的第五次手术。“手术成功,这就是最后一次手术了。”乔骋主任说。

  孩子身上被烧坏的,没有植皮的地方这次全要补好。

  住院医生剃去孩子头上的头发,用刀刮成光头。手术中要从这里取头皮,植到她的身上。“头部血供好,头皮再生快。另外,以后头发长出后,完全看不出伤痕。她是个女孩。”医生说。

  女孩哭了,轻轻地。她也许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不知道。她都会哭。

  8点36分。护士把孩子推进电梯。手术室在7楼。3号手术室。

  孩子被送进手术室。围着孩子的只有医生,还有我。家属等待区的走廊里空空荡荡。

  一个夹子夹住孩子细小的手指,监视器接通。很普通的夹子显得很大,不知道孩子的手指会不会很疼。

  心率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血压正常。“给氧。”护士给孩子接上氧气管。“麻醉。”麻醉主任给孩子实施全身麻醉。两位担任助手的住院医生拆开孩子身上的绷带,开始对创面用碘伏清毒。一定很疼。

  “孩子睡着了吗?”我问。孩子的眼睛睁着,没有刚才的神采。

  “不是睡着了,是麻醉了。”孩子已被全身麻醉,可是眼睛睁着,眼角噙着泪水。

  孩子的眼睛慢慢地合上,手术要开始了。手术室充满监视器发出的孩子的心跳声。怦、怦、怦、怦,声音不大,可是非常有力,非常稳定。每分钟145下。9点50分。孩子身上的伤口清理完毕。血袋里的血一滴一滴地滴进孩子的体内。“为了防止失血过多。昨天夜里已经输了75毫升的血,现在还要输225毫升。”乔主任说,“孩子太小,身上血量少。”

  10点10分,乔主任开始在孩子头上取皮。怦、怦、怦、怦,脉搏正常。孩子安静地熟睡着,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我退出手术室。她只是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这个孩子现在正遭受的一切,我不敢面对。穿着无菌的白色大褂,我突兀地站在手术室外的走廊上。

  孩子在7楼手术室。5楼,她的病房里空空荡荡。病床上洁白的床单铺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一个布娃娃放在枕头旁边。那只随身听悄悄地,摆放在床头柜上。

  12点30分。从孩子被推进手术室到现在,已近4个小时。

  乔骋主任开门出来:“手术顺利。”4月8日。护士给孩子喂着稀饭。“她能吃不少。”护士小姐给我看她手中的杯子。孩子看着我,眼神鲜亮。

  孩子的腿还是用绷带吊在支架上,两只手也用带子拴着,怕她乱抓。她的头可以动,眼睛可以四处张望。

  “再过一个月,就可以出院了。”乔主任说。乔主任所说的出院,是指通常意义上,有家的人。

  没有人知道,一个月后,等待这个孩子的是什么。

  她父亲留下的唯一线索便是孩子曾在句容人民医院治过。可是经查,句容医院没有收治过这样的幼儿。

  她无处可去。“孩子出院后,要护理,要帮她锻炼。路还很长。”“以后,她能走。她的手没有问题,她的智力不会受影响。她能自食其力。”

  “但不可能像正常人那样。”从乔主任办公室出来,我再去看孩子。“她一直喊着妈妈,喊个不停。现在睡了。”护士说。

  孩子睡了,脸贴着布娃娃的脸。护士用湿纱布擦去她脸上的泪痕。

  “她还要经历很多痛苦。”医生说。她才一岁半。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经历,因为采访对象已经走进我的内心,影响着我,牵扯着我。我是一个幸福的4岁女孩的父亲,我为另一个陌生的不幸宝宝而痛苦,她的痛苦我甚至感同身受。因为这,我想替她,感谢这些善良的人们,并且记下他们的名字——虽然,也许他们并不需要:南京红十字医院烧伤科的乔骋主任,是他给孩子带来新生、医院工会郭明主席,是他的奔波呼喊,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孩子;还有烧伤科医生:杨永胜、陈勇;护士:王燕,丁小燕、田亮、梁凌虹、仝开棉、兰志红,她们是真正的天使,是她们把孩子从噩梦中牵引到温馨的人间。感谢的名单中还应列上没有留下全名的钟小姐,她为孩子带来了第一笔捐款。还有小李霞的病友们,他们给了孩子最贴近的温暖。这个感谢名单很不完整,因为只要用心去关注孩子的,哪怕为孩子的命运有过一声叹息的善良的人们,都体现着人性的美好。

  最后,我想对孩子的爸爸妈妈说一句:孩子她想你们。痛苦时,她呼喊着你们,恐惧、饥饿时她喊着你们,她在梦中喊你们,在无助孤单时,她要你们。在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最亲的是你们,她最可以依靠的是你们。最疼她的,也是你们。

  也许,你们有着自己的无奈,也许,你们有着太多不得已的理由。可是谁都没有权利让一个无辜的宝宝永远哭泣。请你们给孩子一个未来,不要让一岁半的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永远找不到爸爸、妈妈。

  她想回家。

  “小李霞”父母是谁?“小李霞”何去何从?知情者或关心她的读者,如欲与南京日报联系,请拨打电话84636543或发送手机短信至18858817。我们将与“小李霞”共度难关,我们将对“小李霞”的病情、生活及今后去向继续关注。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