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黑中介还在骗 被绑7个中国人都来自这里(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1日11:33 新华网 | |||||||||||||||
在这间不到5平方米的铁棚里,记者没有看到翁先生从事中介服务的营业执照,而角落里摆放的几部公用电话和一部手机,就是翁先生招收出国劳务的工具。 记者:“主要招哪几种工种?” 翁先生:“就是招电焊工,还有瓷砖工。” 记者:“一个人收多少钱?” 翁先生:“一个人他那边收2万3千元。” 只要出2万3千元,就可以将工人带到伊拉克,所有的证件手续都由他来办理,这是翁先生的承诺;随后,他又告诉记者,到伊拉克后钱很好挣。 翁先生:“那边电焊工工资很高,一般至少也有五六千元。还有就是瓷砖工,瓷砖他能做师傅的,包工一平方米是3美元,那个做师傅点工的24美元。”. 工资高,钱好挣,但是怎么才能到达伊拉克呢?当记者提出这个疑问时,这位翁先生显得信心十足。 记者:“那以什么名义办签证呢?” 翁先生:“就是商务考察。” 记者:“那他考察有时间的吧,不可能在那呆一两年吧?” 翁先生:“他说那边不会抓,我哥哥也过去,大概有好几个月,也是商务考察的名义。” 记者:“商务考察?” 以商务考察的名义出国,实际上是去务工,当记者提出这种做法不太妥当,要选择通过正当的劳务输出时,这位翁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翁先生:“正式劳务,一般都是没有的。一般或者是旅游,或者是商务考察的。” 每个去的人要花2万3千元,这其中翁先生能赚多少钱呢?当记者提出这个疑问时,翁先生坦言,其实他并不是最终办理手续的人,他还得交给另一个人去办理,而他只是从中赚取少量的中介费。 记者:“你每招一个人,你从中赚多少钱?” 翁先生:“他也没有说给我赚多少钱,可能就是每个人赚1800元。” 翁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4月11日出现了这次7名中国人被绑架的事件,他早就招好人到伊拉克去了,而记者注意到,就在记者暗访期间,翁先生的招聘广告在街上贴出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 记者:“你现在贴广告招人,没有哪一个部门出来管你吗?” 翁先生:“没有。” 记者:“有没有正规的合法手续?” 翁先生:“没有。那签证当然是真的,机票也是真的。” 记者:“我的意思是说你招这些人到伊拉克去,你自己有没有,比如说像中介服务公司的资格证之类的。” 翁先生:“这个我不知道。” 这位修车师傅仅凭几部电话和一部手机,几张小广告,就干起了中介生意。一些平潭人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都是靠亲戚朋友关系,替人拉活,分一点油水。平潭人真正要想出国打工,一般都找那些专门吃劳务中介这碗饭的。只要付得起钱,他们能想方设法,把你送到世界很多地方去打工,神通可比这个修车的大多了。在一位当地人的指引下,记者就找到了一家这样的职业中介。 4月16日,通过知情人介绍,记者以一名打工者的身份,来到一家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公司进行暗访,但当记者来到这家公司时,公司的大门紧锁,记者扑了空;随后,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这家中介的负责人郑先生,并约定在平潭县酒厂附近见面。穿过平潭县酒厂门前一个集贸市场,在这家从事烟酒批发的商店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负责人郑先生。 郑先生向记者介绍,不仅仅可以到以色列、巴林等国家打工,还有更多的国家可供选择,只是到各国的价钱不一样。 郑先生:“以色列最少也要8万2千元。” 记者:“去了以后做什么呢?” 郑先生:“多数都是建筑工,在建筑队做。现在公司里一般就是一个月6000到7000元。” 记者:“除了去以色列以外,还可以去哪几个国家?” 郑先生:“巴林,还有意大利。” 与翁先生一样,郑先生向记者表示,到他推荐的这几个国家务工,都是以商务考察的名义出境,做的一般是建筑工和电工等工作,但都会有丰厚的收入回报。 郑先生:“有的出去五六年,回来赚几十万。” 随后,记者提出,以商务考察的名义出国风险太大,于是,郑先生在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学历后,为记者选择了一条比较保险的出国打工之路。 郑先生:“如果年龄小一点,我给你搞留学过去,怎么样?” 记者:“还可以办留学过去?” 郑先生:“去韩国办留学过去。” 记者:“留学过去多少钱?” 郑先生:“留学过去还是便宜一点,大概得10万元。” 不需要专门的手艺,也不要求文化水平,就可以每月挣到上万元的工资,在这位郑先生眼里,记者仿佛渡上了一条淘金之路,但当记者提出自己在平潭人生地不熟,要看郑先生的营业执照才能相信时,郑先生一脸不屑的告诉记者。 郑先生:“我家在这边,这是我的家,你不相信我那怎么办?” 记者:“那我怎么付钱给你?” 这位郑先生还信誓旦旦地承诺,如果中途出现什么问题,记者没有达到目的地,他会全额退款。 郑先生:“你如果路上有什么问题,被退回来,我这个钱一分钱都不收你的,全部退还给你。” 只有把人送到目的地后,郑先生才能拿到他所挣的钱,要不然,人送不到,他就得赔付所有的费用,这个风险就得由他承担,既然风险这么高,那郑先生现在送走一个人到底可以挣多少钱呢? 记者:“你们风险这么大,送一个人出去赚多少?” 郑先生:“几千元。” 记者:“只挣几千元钱?” 郑先生:“现在都是这样,因为做的人太多,赚高了你没地方赚。” 那么,这些中介是否具备合法的中介资格呢?在暗访结束后,记者到平潭县工商局进行了调查。 在平潭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科科长郑克云告诉记者,目前在整个平潭县,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合法的中介机构有8家,其中只有三家具备对外劳务合作的资格。 平潭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科科长郑克云:“我们正规的,办理出国劳务的,我们核准的只有三家企业。” 记者注意到,具备对外劳务合作资格的这三家中介公司分别是:福建省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平潭分公司;福建省平潭县中福劳务公司;福建省平潭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而且这三家公司都是国有单位。 郑克云:“对外的中介劳务机构,有省经贸委批文,还有中介人承办人,要有我们工商部门核发的经纪人资格证书,要持这个证书才能是合格的中介机构。” 既然只有三家合法的中介机构,那平潭县大街小巷里张贴的一些小广告,很明显就是非法的,为什么就没有部门来管理呢?对于这种状况,郑克云也坦言,工商部门在这方面有些失职。 郑克云:“可能平潭有一小部分人,他是地下操作,没有通过我们工商部门。那我们工商部门,有的是巡查没有到位,或者说巡查不到,有的跑到地下去了,我们没有查到。因为他在地下活动,地下隐埋得很深,所以我们没有查到是这样一种情况。” 花个几万,甚至十几万出国打工,对平潭人来说,其实是笔非常高昂的费用。在平潭当地渔船上打工,一般一个月只能挣1000元左右,而且一年里面,只有半年时间能找到活干。很多当地人只好靠借高利贷来付中介费,满心希望出国后,能淘到几桶金,一举致富。但真等到出了国,他们才发现,发财梦离自己不是更近了,而是变得越来越远了。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平潭城乡各地就陆续出现了“伊拉克招工”的小广告,这些广告声称伊拉克重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去伊拉克务工可以很快赚钱。那7个平潭人,就是看了这些小广告,出门去的伊拉克。 受骗的赴伊拉克劳工的家属对记者说:“他看见墙上有那个张贴广告,去商务考察,做点小生意。他说那边好赚钱,他就说想去。” 4月15日,当记者来到福建平潭时,这7名受骗劳工的家属都告诉记者,之所以想到出国打工,是因为张贴广告里承诺,只要他们交纳了2万多元以后就可以在伊拉克找到一份月收入4000以上的工作。 受骗的赴伊拉克劳工林金萍的父亲:“我想月收入三四千, 我们花了两三万元,可能替他做一年以后的时间我们就可以赚钱。” 林金萍的父亲告诉记者,在这七人当中,儿子是最早前往伊拉克的人。2003年10月20日,在交了3万多元的手续费、办好签证后,林金萍满怀期望离开了家门。随后,在今年的4月9日,薛由贵、李桂平等人也陆续前往伊拉克。 林金萍的父亲:“从福州长乐机场到北京,北京到莫斯科,莫斯科到约旦,就这样。”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人所愿,2003年10月底,林金萍的父亲接到了儿子的第一个电话。 林金萍的父亲:“他打电话回来说不得了,我在这边给他欺骗了,现在钱已经给他拿去了,我身上的钱全部都没有了。” 林金萍的父亲告诉记者,一到约旦,中介就拿走林金平的护照签证和身上仅有的400美元。林金平一个人被扔在旅店,而直到那时候他才知道伊拉克的失业率高达60%,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在那里找到一份月薪数千元的工作。 林金萍的父亲:“他过去十多天,大概在那流浪了十多天。” 说起儿子的遭遇,老人几次流下眼泪,他哽咽着告诉记者,林金平在伊拉克流浪的日子里,如乞丐一样,忍饥挨饿,衣食无着,最后被一家好心的华人收留,在他开的酒吧打零工,每天只挣三美元。 林金萍的父亲:“当时他就说,没有钱没有路费。” 现在困在伊拉克的平潭人,可能还不只林金平他们几个。记者前几天和中国驻伊复馆小组取得过联系,据他们说,现在在巴格达还有30多个福建人,其中就有来自平潭的。这么多平潭人跑到战火未平的伊拉克,除了小广告的诱惑,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在林金萍家里,记者看到,他家的房子主要由石头砌成,灰色的墙壁并没有粉刷,这里空荡荡几乎见不到值钱的家具,简陋的楼梯由几块木板搭成的,楼梯口下的角落是厨房,家里人每天都在这个狭小的角落里做饭。 林金萍的父亲告诉我们,他们家仅有的三亩地主要用来种稻谷和花生,由于家里人口多,每年的收成仅仅只够维持一家8口人的生活。 林金萍的父亲:“种稻只能收一点稻,只能供应自己全家,自己的粮食。” 为了节省几角钱,林金萍的母亲总是把用破的蛇皮口袋缝了又缝。林金萍的家四世同堂,年迈的奶奶今年已经74岁了,两个孩子都还只有六七岁,而父亲林孙龙也是疾病缠身,无法干重体力活,只能赋闲在家。作为家中的长子,林金萍是家里惟一的顶梁柱。 林金萍的父亲:“如果没有欠这么多的债,我也不肯让他出去。” 林金萍的父亲告诉我们,在儿子去伊拉克之前,家里就已经欠下9万多元的债务。而这次为了让林金萍出国打工,他们又向高利贷借了三万多元。为了改变家里目前的经济状况,出国打工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林金萍的父亲:“靠我们在国内打工的话,赚钱也还不了债的。我们打工一个月给你打二十天的工。就是很好的。你就是很好。就是一天赚五十元,就是一千元也还不了这个债。以后按我的理想就是出国,劳务是肯定的,一定要去出国劳务,不去出国劳务这个债还不了。” 看来对出国非法打工的风险,平潭人并非不知道,但当地的经济环境却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要说平潭人出国打工,其实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平潭是一个由100多个岛屿组成的海岛县,人多地少,让那里的人很早就形成了漂洋过海,外出打工的传统。过去平潭人就有一种说法,叫赤脚下南洋。 平潭县是福建省东部的一个海上小岛,全县有5个镇和10个乡,有近39万人口,而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8亩,由于人多地少,在岛上生活也就主要以捕捞业为主,而作为平潭支柱产业的捕捞业,目前资源已经相对枯竭,一个五口之家年均收入不过一千元。 刘兴来:“我们地少,养殖面积有限,有富余劳力,当然想外出。” 刘兴来告诉记者,以他蹲点的敖东镇华东村为例,全村共有400来户,1800多人,而靠海洋生活的不到10户,再加上岛上没有什么工业,工厂少,外出打工就成为人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平潭县去年办理各种出国手续的村民就超过800人。 据了解,平潭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新加坡、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世界各地,而随着大量的平潭人到国外打工挣钱,中介市场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在利益的驱动下,非法中介也就应运而生,一些平潭人在正规途径无法出国务工的情况下,通过商务考察、旅游、探亲等形式出境,滞留在异国他乡打工。而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这些通过非法中介出国的人中,运气好的,挣钱回到了家乡,也建起来一片片的高楼,改变了他们自己的生活状况;但更多的运气差的非法劳工流落街头,有的甚至客死他乡。 尽管平潭人以前有出国打工的传统,现在的平潭人,无论是去伊拉克还是去马来西亚,他们卷入非法劳务活动,那些到处打小广告的非法劳务中介,起了关键的作用。 非法劳务中介,把利润留给了自己,却把风险留给了外出打工的平潭人。希望平潭的有关部门和正规的中介机构,能够针对平潭的特点,利用平潭特殊的海外资源,打开更多的劳务市场。为平潭经济找条出路,也能给出去的平潭人一个保障。(经济半小时记者卢小波詹丽清 杜丽娟)(来源:央视国际)
相关专题:关注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和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