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比冒险更可怕:还有多少中国人在伊淘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15:49 青年参考 | |||||||||
本报记者 王冲/发自北京
7名中国人质虽然转危为安,但还有多少中国人在伊拉克淘金?他们的安全状况如何?带着这个问题,《青年参考》记者进行了寻访。 据了解,目前仍滞留在伊拉克的中国人主要有这样几类:中国的外交人员及随从,如复馆小组以及武警;中资公司驻伊拉克的工作人员;进入伊拉克的商人以及驻伊拉克的中国新闻机构工作人员等。而来这里“淘金”且数目不清的则是中资公司驻伊拉克的人员以及一些商人。 除了官方公布的数据和一些大企业的外派人员外,我们很难知道在各个公司公开的数字后面还有多少人在伊拉克闯荡谋生。 4月15日下午,记者致电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告诉《青年参考》:“我们公司在伊拉克有3个人,他们目前都是安全的。我们已经做了各种预案。” 随后,本报记者还致电中国东方电器集团伊拉克工程部,一位姓李的先生说:“我们公司在伊拉克有5个人,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是尽可能呆在屋子里。” “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工作,工资多少?”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李先生不愿意回答。 “只要有个好工作,就千万不要去那里,因为那里太危险了。” 进入伊拉克的中国公司还包括绿洲石油公司、中国轩辕公司、中设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在中国驻伊使馆复馆小组备案的驻伊中资企业有8家共23人。 除了复馆小组、武警、中资公司派驻人员外,还有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伊拉克的商人。自去年6月份以来,不断有媒体报道中国商人在伊拉克淘金的案例。 2003年10月,有媒体报道说:“中国商人还没有大批进入伊拉克市场,只有20多人在巴格达住了下来。其中大部分人做的是小本生意,有的开中餐馆,有的做贸易。” 2004年元月1日,一家正宗中餐馆在伊拉克巴格达市最繁华的地区隆重开张。这家餐馆的厨师都是来自中国青岛的星级厨师,老板也是位姓陈的中国人。 但是一位曾经在伊拉克生活过一年的中国商人对本报记者说:“只要有个好工作,就千万不要去那里,因为那里太危险了。” 相关专题:关注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和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