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敬老院与墓地相邻 如何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19:31 观察与思考


本该清幽的敬老院却与工厂毗邻而居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这就是方山公墓,距敬老院不足百余步




在晴热干燥的天气里,来往的车辆掀起了呛人的尘土


  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有质量

  前几日,记者接到热心读者的电话。他反映说,看了本刊今年第8期房产时代文章《开发老年公寓,大有所为》后,十分感叹。可是一想起杭州市三墩镇双桥方山敬老院的现状,他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儿的周遭生态环境令人担忧。他更弄不明白,敬老院新大楼为何还要建在这里……

华南虎七喜进军笔记本
新京报幸福摄影大赛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观察记者 童征(特约)

  三墩镇位于杭州城西北方,旧称兰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瓜果之地。它的自然景色宜人,有“墩上花木丛生,墩下河水相连,河上石桥相接,居住四季宜人”的美誉。自上世纪90年代末三墩划入杭州市西湖区管辖后,近年来随着镇政府提出建设“经济强镇、文明乡镇、文化古镇”的目标,三墩镇已全面完成了镇内教育布局的大调整,社会各项事业亦全面进步,更享有“浙江东海文化明珠”、杭州市“文明乡镇”和“教育强镇”之美誉。

  4月16日下午1点半。四月的杭州阳光已经非常灼人。

  车子出了繁华的三墩镇中心,一路疾驶着。不很开阔的道路两旁散落着几片稀朗的庄稼地,再过去,就是双桥方山了,而此次记者前往暗访的“三墩镇敬老院”就在那儿。

  道路越来越难走。狭长的乡间小路上,只容得下一辆车前行。好不容易上了一条还算平整的公路,可是由于天气的晴热干燥,使得来往的车辆在身边经过时,扬起一大片呛人的尘土。这里就是双桥方山,一个属于三墩的乡村。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掩藏”在一些厂房和汽车修理铺之间的三墩镇敬老院。在敬老院周围,记者看到,它左边一条有着泥泞水洼的小路,这是通向防水卷材的生产基地,再走几步,是一家润滑油厂和一家化工厂,而百步不足处,赫然竖立着一个牌子,“方山公墓”四个字显得尤为轧眼。正如那位读者所说:“把敬老院造在公墓边上,这意味着什么,对老人来说,他们心里又会怎么想?!”

  记者带着沉重的心情和满腹疑问走进了敬老院。周围环境如此不堪,不知里面设施又会怎样呢?

  不明就里的敬老院负责人阿周伯(化名),还以为记者是前来咨询托养老人问题的,于是十分热情地招呼着。

  这是一个很小的庭院,到处都杂乱地堆放着东西。正对屋子的前方有个椭圆造型,估计应该是水池,可是里面的水早已干涸。

  “三墩镇上好像也有个敬老院吧?”记者实在不能想像,这样一个所在,就是让孤寡老人们养老的地方。

  “镇上那个四五年前就迁到这儿了,现在只有这一家了,这儿还有不少来自杭州城里的孤寡老人,总共有30多人呢。”阿周伯为记者沏上一杯新茶。记者注意到,天井里一张斑驳的八仙桌边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把焉了的茶叶叶子一片片从一个大圆匾里清除。满头白发的李福根(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直都在默默地挑拣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当记者从他身边走过时,他懒懒地抬了下眼皮,混浊的眼神,是记者无法读懂的语言。

  老人们住的房间基本都在一楼。“你看,我老娘也在这儿呢。”一位60开外的精壮老人把记者带到了他母亲的房间——其实是一个单间,用衣柜分成里外两间,他与他的母亲住在一起。96岁的张荷花(化名)见有人进来,便从有些凌乱的床上支起身,扬了扬手。看样子,她好像很喜欢有外客来。

  记者走进一个单间,屋子的摆设很简单,一张陈旧的棕绷单人床,一个同样有些陈旧的衣柜和书桌,一只螺口灯泡拖着长长的电线从别处拉过来斜斜地吊在书桌上方。

  墙壁有粉刷过的痕迹,但有好几处都已剥落。也许是房间朝向的缘故,与屋外灼热的太阳光照相比,记者甫一进屋就感到阵阵凉意,还微微透着股湿气。

  “我们这儿一般每人每月收三百元,如果有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就再加一百。”“像那些年岁大身体又不好的老人,每天都有专人给他们打扫卫生,一日三餐都送到房里。”阿周伯介绍的很仔细。

  “怎么连个电视机都没有啊?而且内部设施也实在太简陋了。”

  “电视机是没有的。不过你看见那造了一半的房子了吧,那是正在新建的敬老院,是镇政府投资600万元建造的呢,总共占地15亩,到时这儿拆除后都是绿化带,在整个杭州地区也该算是很好的敬老院了。”阿周伯指着一大片待拆的地方说。

  记者看到大门口竖立着的“方山敬老院”设计效果图,看上去倒是很不错的样子。可是,据记者了解,三墩镇这几年一直在大力改造旧城,房产也开发了好几处,但为什么还要把敬老院重建在这个地方呢?

  “不管新楼造起来有多好,可周围的环境实在不行,到处是工厂,一出门就是车来车往灰尘满天的道路,我们怎么放心把家中老人托养到这儿来呢?”记者毫不留情的指出了敬老院存在的关键问题。

  “这儿适合老年人居住。大门肯定是要关牢的,怎么可以让老人跑出去呢?万一出了事怎么办?”阿周伯的解释让记者很是困惑,三墩镇上完全可以开辟出一个闹中取静、没有噪音与污染的处所建造成敬老院,为什么非要选在双桥方山这个偏僻而又紧挨着墓地的地段呢?

  这就是记者所见的敬老院。也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简陋的敬老院,却已有了20年的历史。如今敬老院新大楼仍旧建造在原址,真不知那时侯漂亮的外观与周遭恶劣的环境会让老人们产生怎样的心境?

  记者几经辗转,方从一位知情人处得知,把敬老院造在此处是出于对三墩镇上地皮价格昂贵的考虑。

  仅仅如此?就因为地皮的昂贵所以才不会换位思考一下,而把敬老院建造在这里吗?那我们崇尚的“人文关怀”在哪里?

  据传,春秋战国(经公元前221年)时期,孔子的学生荀子到过三墩,并亲手沿河栽种兰花,为民间做过许多好事。如果时空能够转换,让荀子重游三墩,不知他会做何感想?孔子提倡的“仁孝”,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难道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在迟暮之年,就在这样一个紧挨墓地、脏乱又倍受污染的环境里度过余生吗?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