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张默:一直在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16:44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钟怡音发自杭州

  张默站在镜子边,用一顶帽子仔细遮住光头。他一边端详自己,一边开玩笑地对旁人说:"其实,我更像成龙,跟电 视上的房祖名一模一样。"

  这是10月的一个夜晚,张默正在离杭州三个小时车程的小镇横店拍摄《九品芝麻官》
。在这部戏里,他首次担纲男 主角。此时他被告知,为了宣传,剧组将在近日召开记者会。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八十余位记者,都将辗转赶到这个交通 不畅的影视基地。

  22岁的张默恨不得告诉所有人:"我很年轻,前途远大。"作为成年人,他和别人一样,拥有多层面的社会角色。 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他仅是一个长相酷似某位天王巨星的年轻人,也许现在还在遍地开花的"明星模仿秀"里折腾青春。

  但他是知名演员张国立的儿子,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犹如"点金指",使他循序渐进的一系列成长进程:读书、恋爱 、择业……都笼罩上一层乔装平民、似是而非、"微服私访"的味道。

  身份之一:学生

  语录:"他们是全体,我只有一个"

  结局:中途退学

  回忆他被强行中止的中戏学生生涯,张默说当时自己很不快乐。大一时因为不起晨功,老师好几次宣布要开除他。张 默想不通为什么非要进行仪式性的晨起早课不可?他觉得很多同学都是敷衍老师,做表面文章,到头来成绩反倒没他好。老师 则认为他是"桀骜不驯"、"不合规矩"、"有始以来最怪的学生",有位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他爸爸羞辱他。张默和 同学的相处也不甚融洽。有些同学认为张默太骄傲了,而张默则反驳说:"你要把戏演得好,我就不骄傲了。"

  谈起这些往事,张默总是老气横秋地叹口气。"人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和我截然不同,有些年轻人太自私了。看着同学 、学校变成那样,我从开始的愤怒变成无力,再变成失落。"

  但在他大二那年,一位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的想法。

  第一次让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仁礼老师对张默留下印象,是在表演场上。他大老远给这位加班为同学们排戏的退休老 师端来一碗皮蛋瘦肉粥。当时,张仁礼并不知道他是张国立的儿子。

  等知道了张默的身份,张仁礼就对他说:"你很优秀,不必被你面前的困难压倒。你该放开一切,你是张国立的儿子 ,这是改变不了的。你喜欢表演,也是改变不了的。别人会把你当张国立的儿子,但表演不会把你当任何人的儿子。"

  时隔几年,现在,张默依然能逐字逐句背出这段话,语句里带着尊崇的味道。从此,他拼命学习,演出契诃夫话剧《 我的一辈子》部分片段都受到好评。表演《秦诵》时,他甚至第一次借用了父亲的化妆师和道具,把舞台布置得辉煌漂亮。自 己则在早晨五六点就化好妆,兴冲冲地坐在表演场里等。张仁礼还回忆得起当时的情景:艺术的光辉映照在这位少年瞳仁里。 他说:"我也很激动,看得出张默已经着迷了。"

  那年,张默考了全班第一名。他把自己灌醉了。在凌晨三点的似梦非梦中,给父亲发了个信息。他说:"我得第一了 ,你也高兴高兴吧。"

  但这些对张默来说,已经是前尘旧事了。

  2004年1月8日,由于家喻户晓的"童谣事件",他被中戏勒令退学。现在,他说他要转告每一位父母,要想自 己的孩子还像个人,就不要送他们进北影上戏这样的学校。

  而四年前他刚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还用颤抖的双手抚摩过校门,还想双膝跪下热烈地亲吻地面。

  身份之二:摇滚青年

  语录:"我拍戏赚钱扶持自己做音乐"

  结局:前途不明

  十七、八岁时,张默迷上摇滚。他成天背着一把破吉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吼一些连他家的狗听了都会发抖的歌 。全家都不赞成他搞音乐。他爸爸经常跟他说:"你能不能把音乐关小声点?"

  为了阻止张默痴迷摇滚,张国立对他进行经济制裁:每个月只给一百块零花钱。那段时间,张默和几个小哥们天天泡 酒吧,喝不起三十元一瓶的酒,就从外面小摊子买些几块钱的啤酒藏在衣服里,哆哆嗦嗦溜进去。他们整晚竖着耳朵,崇敬地 听着台上的摇滚歌手唱歌。

  梁子是今年二月在网上认识张默的。当时,"童谣事件"仍是街谈巷议的焦点,可身处旋涡中心的张默却花大把大把 的时间和他谈论音乐,诚惶诚恐地给这位年龄与他相仿的摇滚歌手发去了他的音乐,并力邀他加入自己组的乐队。

  现在,梁子成了张默的助理,跟他一起进了剧组。张默说,他们俩一起拍戏赚钱,梁子要买一架新琴,他则想搞一个 录音棚。

  但现在张默还不想让人听他们乐队的音乐。他说,"等有一天,中国音乐实在次得不能再次了,那时候再说吧。"

  曾有娱乐公司和张默的乐队接洽过出唱片事宜,但张默拒绝了。他说,如果娱乐公司允诺他,我们要让你赚钱。他会 回答:不用。但如果公司对他说,张默,你看现在的唱片业太烂了,这些东西都不成,咱们毙毙他们,他就会同意。

  音乐对张默来说,一直是很"神圣"的事。他曾经问他爸爸,能不能拿他拍戏的片酬,去拍一部关于音乐的片子?他 爸爸说,你有病啊。你可以让别人花钱为你拍好看的东西,干吗自己出钱拍别人都不会看的东西?

  身份之三:演员

  语录:"这不是夸我,是损我"

  结局:戏约渐多

  张默用饱经沧霜的"过来人"身份描述娱乐圈:"这是个名与利交接的地方,是公众视线集中的地方。这个圈子很容 易给你一个高度。那是别人把你捧上去的,然后再把你狠狠摔下来。在这里,时常会有很大的悬空感。"

  然而,他也非常明确作为一个合格演员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为了约束自己不闹事,他戒了酒;虽然每次约见记者 都得打上许久腹稿,但他要求自己"要和媒体搞好关系",因为"老板需要我宣传"。

  在剧组里,人们普遍评论他"表演很松弛、放松"。据《九品芝麻官》投资方的执行制片人朱红梅介绍,张默先后参 加了他们公司三部电视剧的拍摄,演技有长足提高,逐渐由配角转而担任主角。《九品芝麻官》便是为他个人量身定做的戏。 还有一些媒体人甚至建议,把张默包装成"内地周星驰"。

  但张默个人显然不甚认同这些盛情提议。他说,一个演员最起码就是要演戏自然。但现在"松弛"竟成了人们赞扬优 秀演员的形容词。"这不是在夸我,是损我。"

  他说,之前他拍的每一部戏都没有本色演出。相信以后他拍的戏也不会有什么量身定做的机会。"像我这样的人,我 朋友告诉我这个世界找不出第二个。一般编剧写不出来的。"

  香港演员罗家英和张默是第一次搭戏。他说张默有"大将之才",但太过自我,缺乏经验,太少与人交流。

  但张默则认为,只有这样坚持个人风格,才能保证心里一些东西不会变。

  身份之四:儿子

  语录:"他肯定因为有我这样的孩子骄傲,我也因为有他这样的父亲骄傲"

  后果:形成光环

  二十岁之前,就像恺撒大帝深恐父亲征服世界上所有土地,不为自己余留用武之地一样,张默也被父亲的光环笼罩着 。他所有的成绩都会被可疑地归因为他父亲的作用。他的所有过失,也会因为他父亲的比照,而被加倍扩大。

  "有时候,"他说,"我真想冲着那群羡慕我的人大喊一声:'你们根本不知道我有多苦'! "

  张仁礼老师、梁子--那些张默最亲近的人,都几乎没听张默谈起过父亲。据说,他在中戏档案"父亲职业"栏里填 的是"下岗职工"。

  张默解释说:"以前我老认为爸爸是工作狂,为了事业可以放弃一切,而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个世界上亲情爱情是 最伟大的。我当时觉得他很不重视我,所以我也不重视他,他叫我干吗我也不听。"

  也许,他不知道,当初因为玩摇滚而被家庭实施"经济制裁"时,正是他父亲拜托好朋友,为他在《冬天不冷》剧组 里找了个小警察的角色。演出这部戏,张默头一次拿到六千块片酬,为自己买了一把新琴。

  从另一个方面说,"童谣事件"反倒成就他们父子关系的转折点。虽然时至今日,张默仍旧对那段往事闭口不谈,但 他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发现我爸爸真的在不顾一切地保护我,为我伸冤。"

  "最重要的是,很多地方他有能力袒护我。但他不偏私。我佩服他。"

  成为媒体焦点后,每天张默不得不向很多人叙述和回顾他的父亲。他不讳言地说,这让他不胜其烦。他得不断提醒人 们,他和张国立是一对很正常的父子,彼此都很忙,保持一周一次的联络关系。

  "父子之间的爱我们有,父子之间的代沟我们也有,以前我们也闹过,但他肯定因为有我这样的孩子骄傲,我也因为 有他这样的父亲骄傲。"

  他还扬言,拍摄过《少年宝亲王》,他和张国立"原则上"不再出现在同一部戏里。

  10月19日,拍摄片场,在演出空档中,一位群众演员向张默索要签名。张默反问他:"我叫什么名字?""张默 。"群众演员说。于是张默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你是张国立的儿子吗?"然后,群众演员又问。张默沉下脸,把签 名纸甩在一边。

  张默一直强调自己还是个孩子,"我还没有长大,但一直在成长"。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爱说一些大话,视一些东 西,比如艺术、爱情,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

  他之所以强调自我,似乎是想尽力规避他父亲的光环。但他没有想到,还有另外一些既成事实,他无法更改。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