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读研究生费用获减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04:52 贵州都市报 | ||||||||
他是“南湖居士”,游走在“天涯社区”;他是学者又是官员,却拒绝“坐而遇”;此番拖着重病之躯赶到贵州参加研讨“徐本禹现象”,他只想大声疾呼—— “请大家爱护徐本禹” 本报记者 沈丽琼 3月12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下午,贵州财经学院6楼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掌声不绝于耳。团省委邀请了我省部分专家学者、优秀青年志愿者代
有力的后盾 在参加会议的嘉宾中,有一个人格外显眼。因为他由于患病嗓音尤其低沉、沙哑;他就是一路陪伴在“明星志愿者”徐本禹身后的支持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宣传部长彭光芒。 “感谢贵州媒体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报道,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徐本禹”;感谢贵州团省委务实的工作作风,使徐本禹成为一个“有生活保障”的体制内志愿者。一句简单的开场白,让所有人的目关顿时聚集在这个看上去略显精瘦的中年男子身上。 学者身份的彭教授拒绝谈“理论”,“因为中国最缺的不是思想家,而是行动者。”“在贵阳的日子,我和同事住在一家星级酒店里。晚上透过窗外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我想到了小徐支教的学校和那群孩子。再看看自己的生活,犯罪感、内疚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让彭教授成了徐本禹的“追随者”和强有力的后盾:去年到今年,他拖着重病之躯,三次往返武汉和贵州之间,促成了华中农大长期资助大方两个乡镇小学的项目;彭教授还是点击率极高的“天涯社区”网站的常客,“南湖居士”正是他那张《一个志愿者和两年乡村小学》的帖子,加速了徐本禹的“声名远播”。 “作为小徐的老师,看着他一路走来的历程,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心疼啊!”说完这话,彭教授将目光停留在离他不远处,正低着头默默聆听的徐本禹身上。“我才几天没看见他啊!但今天一见,他的消瘦、他的憔悴,真的让我……”接下来几秒钟的寂静,大家注意到彭教授发红的眼眶。(也正是这短短的几秒,让记者不禁打量起坐在发言席上的徐本禹:依旧是那个穿着朴素的憨厚大男孩。但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徐本禹正如彭教授所言:满脸掩饰不住的疲惫,眉宇间透出的一份焦虑、憔悴而欲言又止的神情,让看的人不由心生怜悯。) 恳请不要“捧杀”他 彭教授重新举起了话筒:“他真的太累了!自从成了“明星志愿者”后,徐本禹面对最多的不再是需要他的孩子们,而是不断奔波于不同的城市间,出现在不同场合的采访、汇报、讲座、活动中……其实他和我们大家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但现在,他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而是这样的生活也远离了他作为一个志愿者的初衷,恳请大家不要“捧杀”徐本禹。 我想恳请大家一分为二地看待小徐:他是一个厚道、侠义,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他是一个有许多缺点,有真实想法(比方完成研究生学业)、承受力有限的人。 彭教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到:“很欣慰现在社会上这么多的人因为小徐,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光荣的行列。但我们更希望广大的志愿者能是一个个独立的行动者,不要让小徐成为大家的管家。”作为一个普通的长辈,彭教授这番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让大家感动不已。 研讨会临近结束时,彭教授明确表示,对于徐本禹今年即将面临的读研究生费用,学校保证解决。此时,我注意到坐在彭教授不远处的徐本禹,明亮的眼眸看着前方,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只有那种幸遇知音的人,才会有这种真诚的微笑。记者的心中,油然生起的是一种羡慕之情:用这样爱才惜才、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徐本禹,你真是好福气! 因名所累 2003年7月17日,从武汉开来的火车把徐本禹送到了贵阳,接着汽车又把他送到了大方。与徐本禹的结识,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从去年到现在,他获得了去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本报“都市年度人物”、“网络年度人物”等若干奖项。在这些耀眼的光环下,一个不到23岁的大男孩,能够守得住因为年少而最易滋生的浮燥、虚荣和骄傲,一如继往地保持着他的爽直、真诚和善良,这需要相当的“定力”。对徐本禹来说,这种“定力”是很不简单的。而记者眼中的徐本禹始终是一个普通的、真实的、正常的、甚至是容易受伤害的男孩。 然而,他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为名所累。 首先是忙于四处领奖。1月14日,徐本禹匆匆从贵阳出发,赶到北京参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彩排和录制。回到大方后不久,因为以高票数入选本报主办的首届“都市年度人物”。29日又带着他的两个学生来到贵阳参加第二天举行的颁奖晚会。在贵阳领完奖的第二天, 还来不及把学生送回去,就登上了飞往杭州的飞机,去领取“网络年度人物”奖。3月13日,刚从央视《同一首歌》的现场回来,就接到团中央的通知,要他到北京去领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3月15日中午,记者在贵阳机场见到徐本禹,他显然是一脸倦怠。这些活动耗废了他大量的时间,对于拉下的课,徐本禹利用节假日一节一节地补上,甚至不惜春节间。他说:“不得已这样做,用休息时间补课,其实对孩子很不公平。” 对于这样一个自愿“支教明星”,全国各路媒体表现出巨大的热情。首当其冲的就是央视,先后有“社会记录”、“相约”、“东方时空”、“面对面”、“同一首歌”、“焦点访谈”等栏目采访报道徐本禹(很少见央视对同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此“追捧”)。此外,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杂志、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河北电视台、聊城电视台、解放日报、楚天都市报等等媒体的记者赶到大方大石小学采访徐本禹,这些采访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三五天甚至更长,作为受访者,徐本禹自然要花费不少时间。昨天晚上刚回学校,今天凤凰卫视的记者又接踵而至。 还有就是,他不得接待追随他而来志愿者。几乎所有到大方的志愿者都是冲着徐本禹而来,不仅要联系支教学校的安排,甚至到一些生活小事。前几天,听到有一个志愿者生病了,他马上赶了几公里山路去看望。其实他当时已非常疲惫。“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曾偿到过难耐的孤独。” 徐本禹哭了 昨天记者到机场接徐本禹回大方的3个小时之间,记者再一次体会了他的繁忙和疲倦。刚坐上车,毕节有关部门就来电话,要请他参加一个报告会。徐本禹多次婉拒,他认为更应该做些实在的事情。正在吃午饭时,央视焦点访谈的记者通知他,要进行电话采访。手机信号不好,餐馆里又很嘈杂,试了几次,只好凑合接受了手机采访。饭吃到一半,徐本禹已累得没了胃口,只好强迫喝了一碗汤。而电话却又一个接着一个的来,有请他作报告的,有要捐助学生的,直到坐上回大方的车,他也没闲着。 聊城电视台记者姜永军和王刚已跟踪采访徐本禹10多天,他们目睹了徐本禹的繁忙,看见他即使在火车上,也忙着给捐款捐物的好心人回信;去北京的途中,看见他为孩子们买新衣,像家长一样为他们洗澡;在大水乡,看见一位农妇为了请徐本禹去家里吃饭,高呼着“徐老师”从山头追到山脚……因为徐本禹每天工作到深夜,两位记者专程到徐本禹家拍摄他的父母对他说的话,到今天也还没来得及拿给他看。听他们提到妈妈对他的牵挂,爸爸等待着他毕业后回到家乡的期望,父母又都有病在身时,徐本禹哭了,他已两年多没回过家。作为儿子,他为父母孝敬的太少、太少。 用山东聊城电视台两位记者的话说,徐本禹所担负的,大大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所能承载的责任和压力,他真的很累、很累,看起来让人心疼。两位记者表示,对这位聊城同乡已经不是采访,而是记录,记录他感动人心的点点滴滴。他们希望受感动的人们,多多体谅小徐,把他作为一个常人来对待。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