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入院家属无钱放弃抢救 病人生命权引发争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14: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放弃抢救亲人大多因为没钱 一名25岁的少妇,因突发急病昏迷被送入院,在病因未明的情况下,其新婚一个月的丈夫却因为抢救费用太高而决定放弃抢救,于是医生们只能放弃救治……一方面,有的患者想安乐死而不可得,另一方面,有些生命却因家属“没钱”而无奈消逝。这一话题引起了读者的热烈讨论。 多棱镜 ◆“亲人的放弃意味什么——道德底线在生存压力面前全面崩溃,那么医生到底是为生命而战,还是因为金钱而去维持生命?”、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我同意‘亲人没有权
反对 没人有权剥夺生命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千年后,我们仍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人类从来没有终止过与死亡的抗争,但在这文明的社会中,却仍有人的生命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所有生存的理由就这样被一大堆借口剥夺了。 在人性化的社会,不应该让病人在忍受病痛的同时,还承担精神的折磨。对生的渴望是人的本性,但巨额的医疗费让他们望而却步,也对带给亲人的影响感到内疚与不安。于是,他们被迫“选择”了放弃。 然而,亲人的放弃又意味着什么——道德底线在生存压力面前全面崩溃,那么医生到底是为生命而战,还是因为金钱而去维持生命?所以我想病人的家属在放弃书上签下字时对病人是残忍的、不公平的。 到底谁来给生命下最后的通牒?是个体?亲人?那么这样的生命体系显得如此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一个完整的社会,应该是理性与感性同等并重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起码的人性与本真,即使在抗争中也能体现生命的悲剧美。(杨明珠) 赞成 被迫放弃并非冷漠 看完这篇报道,我是比较倾向于“经济上能承担要承担,超负荷的可以选择放弃”这种观点。现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大,而医药费用也是在不断地上涨。也正是这样的情况,让我们在面对垂危亲人时遇到两难的选择。换一种说法,在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之间,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家属放弃患者的抢救不能就简单地归结为冷漠,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人“不需要考虑,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救”的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现实中的案例告诉我们,即使垂危病人挽救回来了,这个家庭也必然要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不过这是值得的。但如果一个病人的救治已没有意义,那么继续这种只是维持其生命基本体征的所谓“救治”,不仅会让患者家属在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病人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现在的矛盾也就在此,我们有没有必要让一个人的悲剧转化为一个家庭的悲剧?让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去拖垮一个家庭?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我同意“亲人没有权利判患者的生死”的观点,但是在抢救已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大的经济负担,亲人有权放弃救治。要明白,若患者逝去,所有的心理负担还是要亲人来承担,在权衡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之后,不论做出哪种决定,我都表示理解,因为这是需要理智和勇气的,所以我不认为“放弃”等同于“冷漠”。(马启亮) 第三只眼 社保体系应更完善 出现这种家属坚决要求医院放弃治疗致病人死亡之事件,这是病人家属冷酷无情吗?非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是过高的医疗费用迫使他们望而却步罢了。人都是理性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会权衡一下成本和收益,选择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在抢救家属的过程中,他们如果选择抢救,付出的成本就是天文数字般的金钱,随之而来的是负债累累,全家人长时期过着艰苦异常的生活。而获得的收益可能是心安理得和亲人的生还(如果抢救有意义的话);而如果抢救没有意义,他们付出巨大经济成本所获的,就仅仅是心安理得了。而那些极度贫困,连钱都借不到的家庭就更不用说了,纵使他们有抢救之心,也无抢救之力啊。 因此,我们不应过分责备家属,而更应该去反思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为什么医院的抢救费用高得让中下层的家庭承受不起?为什么他们在亲人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在用尽了自家的积蓄之后,只能到处借钱,或无奈地选择放弃? 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保机制,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呢?报道中两起放弃治疗的案例都是农民工,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还是社保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他们偏偏又是最需要社保的人群!因此,普及社保制度,迫在眉睫。(黄月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