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乡约》专题 > 正文

农民自学造出15个机器人 能献花倒茶拧灯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8:00 央视《乡约》
农民自学造出15个机器人能献花倒茶拧灯泡(图)

记者采访吴玉录(右)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农民自学造出15个机器人能献花倒茶拧灯泡(图)

机器人手握毛笔写字


    央视《乡约》栏目播出《机器人老爸——吴玉录》,以下为节目内容。

  今年43岁的北京市通州区马务村农民吴玉录。在家中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儿子。他小从小就不大言语,但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再加上平时好捣鼓点让大人都感到新奇的小玩艺儿,爹妈格外喜爱,把吴家未来的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了。他7岁就被送进了学校
,爹妈想,家里再穷,哪怕吃糠咽菜,也得把这孩子供出来。这真是让几个没有机会读书的哥哥羡慕啊!不料,这吴玉录一上初中,就死活不念了。为啥?老师一讲课,他思想就溜号,满脑子都是怎么修锁配钥匙?父亲一检查他的书包:哇——里面全是旧锁头、废钥匙,还有一些钟表的小零件。父亲怒了,用锄把把他往学校里轧。可是轧了好几个回合,倒底也没有把吴玉录轧回去学校去。父亲没办法,就让他在家吧。吴玉录在家里,一不拾粪、二不割草,三不放羊,往自己小屋里一钻,没黑没白地捣鼓那堆旧锁头。直到结婚成家后,还依然搞点小发明、小创造什么的。几年前,他突然,迷上了机器人。

  十多年来,吴玉录共制造了15个机器人。像对待孩子一样,他给每个机器人取了一个名字。最早的一个叫“吴老大”,依次是“吴老二”、“吴老三”,一直到“吴十三”。

  吴玉录15个机器人儿子各有专长:老大能跳舞,老二会跳高,会爬墙的是老三,走得快的是老四,但功能最多的还是2003年6月20日“出生”的老五。它身材很夸张,身高不到一米,方脑袋,一只独臂长在胸膛上,全身布满齿轮、电线和铁丝,瘦骨嶙峋,两只脚像两个蒲扇。吴玉录给“吴老五”打开电源,老五瓮声瓮气地来了一句“我是吴老五,很高兴和你做朋友”,然后蹒跚着走到桌子边“拿”起一包烟,又像个唐老鸭一样走到记者边上,把烟递给记者,用一个“指头”叭地打开火机,给记者点上,转身离开。据介绍,这家伙有8个电机和16路遥控,通过安装不同的机械手,可以完成10项不同的任务。

  40多岁的吴玉录本人在家中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儿子。他跳过一些没编号的机器人,单把这个最聪明的家伙命名为“吴老五”,隐约体现了他对自己聪明脑瓜的一些自许。

  小时候吴玉录弄出了无数小发明。而做这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娱自乐。

  1985年,父亲让吴玉录给玉米脱粒。干了不到两小时,他就对手工脱粒厌烦不已。“为什么不做个电动脱粒机呢?”吴玉录搜罗了旧电机和一堆零件,两天后,一台电动脱粒机诞生了。把玉米往里一扔,用不了几秒钟,就脱得干干净净,又快又省力。消息传开,左邻右舍都来借用。

  吴玉录工作后一开始干的是简单的体力活儿,后来厂里看他爱捣鼓东西,手巧,就让他当了修理工。老吴说,其实那些电工、钳工、电气焊的活儿都是他自学的,到现在他手中也没有任何技工证书。

  几年前,吴玉录从电视里看到一个介绍机器人的节目,他立即被迷上了,决定一试。可做机器人首先要画图纸,吴玉录心想:“我画不了正规的图纸,就画我自己能看懂的吧。”“图纸”有了,吴玉录又开始到处去找材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废品站就成了吴玉录常常光顾的地方。

  经过吴玉录多年的努力,1997年,一个高20厘米的简陋机器人终于制造成功了。这个机器人不仅可以行走,还可以跳舞。他给它起名为:吴老大。

  “他整天捣鼓机器,光往里赔钱了。‘吴老七’就花了七八千块钱。我嫁给他,没过几天好日子。”妻子董淑艳忍不住嗔怪。前些年,农村用电紧张,电压经常只有100多伏,吴玉录设计了一个手动调压器,把电压调到220伏。一天,吴家全家出门,忘记关调压器,晚上电压高了,引燃了变压器,一场大火把全家烧得精光。

  后来,董淑艳在家里开了个幼儿园,幼儿园里的玩具车、电动催眠床、电动晃椅、电动转椅等等,全是吴玉录捣鼓出来的。而吴玉录凭着他的“巧手”在

中央电视台做道具,做出了各式各样精巧的道具。“前一段时间科学院打电话让我辞了电视台工作,去科学院工作呢”,吴玉录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已经捉摸出门道了,下一步我就造一个有四肢有头,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吴玉录现在的苦恼就是没有钱投入,还在苦恼到底怎么卖机器人,卖专利还是卖技术?“有好多人来买,价格也高,可是我的技术人家一看就会懂,别人也会造了,不能随便卖啊”,吴玉录说。

  科学家造出机器人,这不新鲜,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肚里没有多少墨水,甚至连乘法都不会算,却能捣鼓出机器人,这还真叫稀奇。

  来到村口已是黄昏,老乡们热情主动地打上了招呼:“找吴玉录吧?这几天净是来瞧热闹的。他们家呀,甭提多逗了。”看来,慕名拜访的人还着实不少。

  说着话儿,笔者已来到一个院落前。可往里刚一迈步,只听“嗡”地一声,铃声大作,紧接着一盏探照灯雪亮的光束直射过来,莫非笔者踩上了院子里的什么机关?

  正当笔者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笑呵呵地迎了出来。“吓你一跳吧。这是我们家老吴发明的红外线电子门铃,只要有人进院,这铃准响。别人家都是养狗看门,我们家养的是一条不用吃食的‘电子狗’。”跟着快人快语的吴大嫂进了屋,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又愣住了。只见地上摆着一溜怪物,它们全是用铁丝、线圈、大小齿轮组成的,有的大,有的小,虽然外表粗陋,可一看就知道是机器人。其中,最复杂、最漂亮的一个有一米多高,“长”着一张讨人喜欢的娃娃脸,还“穿”着小花裙子。笔者刚想凑上去看个仔细,不想,她竟慢条斯理地举着一条胳膊朝这边挪了过来,紧接着不慌不忙地从地上抓起打火机,凑到我眼前,“扑”地一声点着了火,见笔者慌里慌张地摇头摆手,她又慢慢地转过身去,从茶几上拿过一个花瓶,稳稳当当朝笔者举了过来,接受机器人献花这还是平生第一次,笔者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接着她又表演了倒茶水和拧灯泡两项“绝技”,直把笔者看得目瞪口呆。

  这时,一位手持遥控器的大哥从一旁站了起来,黑黑的脸孔,朴实的笑容,眼里闪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得意,他就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巧手奇才吴玉录——这些机器人的“爹”。

  不善言辞的他,只要盯着地上的那些“爱子”、“爱女”,话匣子就能打开,他拎起一个个机器人,逐一介绍起各自的本事,老大能进退自如地走路,老二能一跳老高,老三能爬墙登高,老四会翻跟斗,老五,也就是最大的那一个,可是吴玉录的宠儿,她虽然出生最晚,可本事最大,只见她的背上写着一行小字:“吴老五自行开发业余设计,自制畸形大脚可干些活的电动遥控残疾机器人,于2003年6月20日制造完成”,原来吴玉录在家也是排行老五,难怪他对机器人“吴老五”如此偏爱。

  吴玉录小时只上了几个月中学。退学后在农村,只要能本分干活就行。可这也不成,吴玉录玩心很大,地里的活总也不爱伸手。父亲让他撒种、施肥,他在田埂上坐了半天,回到家里把自行车进行了一番改装,在大梁上加了一个圆筒,筒下面是一个扁铲样的小犁,后面连一个盖子,自行车推过去,沟也开了,种也撒了,土也盖了,车后轮还把土压实了。平时需要四个人干的活,他一个人就轻松地忙完了,更重要的是还克服了大风天无法撒种施肥的问题。父亲只好把准备数落他的话又咽回了肚子,可是心里还是有些犯愁,这么个懒虫,自己可怎么过日子?

  到了谈恋爱的时候,有人给吴玉录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姑娘,叫董淑艳,人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只看了一眼,他就相中了。可人家姑娘却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虽然介绍人说这小伙子心灵手巧,跟着他能享福,可董淑艳没看出这个土里土气的小伙子有什么过人之处。吴玉录性格内向,他可不习惯甜言蜜语、暗送秋波那一套,可总得给姑娘送点什么吧?

  当时正值盛夏,董淑艳每天都在赶着做一种出口的绣花工艺品,坐在大柳树下一绣就是一天,热得满脸是汗。吴玉录看着心疼,坐在一边帮着摇扇子。可是他不在的时候怎么办呢?回到家里,他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一个好主意。他用板凳做底座,装上电机,绑上蒲扇,安上开关,就成了一把简易的“电动蒲扇”,又经过一夜的改进,第二天,吴玉录就把礼物送了过去。一起绣花的女伴们都围过来,参观这个新奇的玩艺儿:它能定时,能调速,风又柔和,挪动方便,“吧嗒吧嗒”地扇起来,可凉快了。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董淑艳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甜甜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把“电动蒲扇”,董淑艳变成了现在的吴大嫂。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吴大嫂夏天干活时,还是最喜欢把定情蒲扇带在身边。

  吴玉录结婚后,像哥哥们一样独自过日子了。那些年,家中还有不少地里的活。春天,播种的问题,吴玉录已经发明了防风式的播种机,可是到了秋天,家家都要去地里收麦子、打玉米棒子,这是谁也赖不掉的活儿。

  吴玉录和董淑艳在家里都是最小的孩子,在家里都没受过累。割麦子的时候,不是这个手里磨出了大泡,就是那个被镰刀划伤了腿脚,两人互相推诿起来。为了这地里的活,吴大嫂可委屈了,“吴玉录,你个大男人就不会多干点儿?”吴玉录虽然一向干不惯地里的活,可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又琢磨开了……

  第二天一大早,两口子提着吴玉录发明的新式收麦机出发了。吴大哥在前面手握一把双叶大镰刀,只那么一推,呼隆一下就扫倒了一大片麦子,嘿,好使得很。吴大嫂跟着后面把麦子打上捆,轻松了许多。望着丈夫的背影,吴大嫂终于偷偷地笑了,“这人还真有办法。”

  “好办法”何止这一项,搓玉米捧子的时候,别人都是全家围在一起用手搓,费劲透了。可他专门去铁匠铺做了一个里面有刺的铁筒子,玉米塞到里面一转,就像施了法术一样,玉米粒一下子就脱了下来,大家都啧啧称奇,纷纷效仿。后来,吴玉录发明的这种“玉米打捧机”在当地广为流传,几经发展后,现在已经成了电动打捧机。虽然当时没有申请专利,可提起这事,吴玉录还是很自豪。

  在家里,吴玉录干活不多,可这些年来,他数也数不清的那些个发明,还真是帮了吴大嫂不少的忙。

  吴玉录结婚不久,吴大嫂就在家里办起了幼儿园,孩子最多的时候,有大、中、小三个班,共100多个孩子。吴玉录在乡里上班,看着忙里忙外的妻子,心里着急,却帮不上什么忙。他发现妻子每天都要在黑板上教孩子们写写算算,每天自然要吃不少粉笔灰,挥手举臂很是辛苦。于是,他就用两个齿轮和一根链条做了一个幼儿自动算题机,每过七秒钟,小板子上就可以换一道题,再过五秒钟还能自动给出答案。这个自动算题机连设计带制作共用了一个星期。里面的那对齿轮,比例必须是2∶1的,一点错不得,找不到这种齿轮,老吴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对。有了这个东西,既可以减轻吴大嫂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孩子们的智力。

  吴大嫂说,跟着老吴过日子,什么也不用求人,他全会弄!

  最近这五六年吴玉录迷上了做机器人。老吴说,他做机器人,从来没看过什么书,看也看不懂,那些公式什么的他也弄不明白,更没钱去买参照品,全是凭自己琢磨。有时候来了灵感,就能把整个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从头想到尾,弄得一宿也睡不着,第二天起来就动手做。刚开始做得也不太成功,做出来的机器人不会抬腿,只能蹭着走两步,后来摸到窍门,一般都能一次成功。

  为了这股子爱捣鼓的劲儿,老吴也付出过惨痛代价。前些年,村里电压低,有时到晚上只有100多伏,电视什么的都看不成。老吴就自己做了一个调压器,把电压调上去。夏天麦收时节的一个晚上,媳妇、孩子都到老吴办的电气焊厂去住,家里没人,调压器忘了关,到了夜里供电电压上去了,结果超高压引起了电器失火,家里东西全烧光,连房顶都塌了下来。后来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到现在还为此欠着债。因为缺少资金,吴玉录在家里做机器人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

  不过,吴玉录最大的烦恼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有一次看一个说明书,其中有一个“6/15”的内容,吴玉录半天也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问了别人才知道,原来中间那一斜杠是除号的意思!做机器人时,比例、尺寸、曲度、坡度等经常要用到的一些计算,老吴不会算,只好自己反复用手工尝试,花了不少冤枉力,有时候实在不行就只好去问在学校当老师的亲戚。吴玉录说,如果自己肚里的墨水多一点,做的机器人肯定比现在好得多。如果当年不逃学,就凭着自己的奇思妙想,那今天的吴玉录说不定能发明出什么呢。好在,吴玉录的小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聪明头脑,也爱捣鼓东西,不过捣鼓的是高科技的电脑,虽然不太用功,但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吴玉录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走自己的老路。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CCTV-7《乡约》栏目网站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相关专题:CCTV《乡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