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海洋馆中华鲟女王一个多月未进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4:22 竞报
北京海洋馆中华鲟女王一个多月未进食(图)

中华鲟女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京海洋馆中华鲟女王一个多月未进食(图)

  海洋馆工作人员和“鲟女王”在一起。去年10月从长江捕上来时,它体重接近300公斤,现在它已经瘦到220公斤



  5月22日,本周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就当此时,本报再次探访发现,来京已经一个多月的“中华鲟女王”至今仍未进食,此外,人工环境里如何使之再次性成熟也是一大问题。虽然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但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科研成果。专家有针对性地提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只靠善良动机

  “鲟女王”来京动机引发质疑

  在北京海洋馆可调温度的透明大池子里,“鲟女王”游得十分缓慢,看上去显得很悠闲。“可惜了,本来要来北京的中华鲟比这条还大呢,可它没有撑到‘享福’的时候。”昨天下午,一群游人在北京海洋馆参观中华鲟时,有一位指着馆里最大的那条“鲟女王”感叹着对同伴们说。

  这是一条幸运的鱼。它顶替了原本要来北京的另一条中华鲟王的位置———那条鱼死了,它来了。它在一瞬间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宠儿、大众的明星,在海洋馆里亚洲最大的亚克力胶展缸内接受众人对它的敬仰,而原本它的命运应该是死亡。

  可是,它真的能活下去吗?北京市政协委员郭耕多年来一直从事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现在国际、国内都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只有保持住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才算成功。谈到来京的“鲟女王”,郭耕表示:“保护好动物不是把动物关起来,而是把我们自己管起来。”

  专家感慨

  它舍不得离开长江

  在北京海洋馆安家的中华鲟共有26条,“鲟女王”是其中惟一一条野生中华鲟,体长320厘米,体重220公斤。

  4月2日,它被吊上了卡车,在众人的呵护与簇拥下,走了23个小时,住进了北京海洋馆为此前已经死去的“中华鲟王”准备的“豪华包间”。这条被称为“长江蛟龙”的中华鲟就在这里住了下来。虽然它饿瘦了许多,但身材之大仍足以让每个亲眼看到的人兴奋与惊讶。

  专家说,在来京路上,为它换了一次水,水是用专车提前从沙市拉来等在路上的。当专家们在钱江服务区对它进行观察时,发现原本和车头方向一致的鱼头竟朝向车尾。几个人下水将它掉转过来。晚上,专家再次检测时,惊奇地发现,倔脾气的中华鲟竟然又把头转向车尾了。身长3.2米的大鱼在长4.8米、宽2米的箱体内掉转身体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几个从沙市来的中华鲟专家感慨:它是舍不得离开长江。

  进京月余

  “鲟女王”仍未进食

  记者在海洋馆了解到,这条鲟鱼仍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它至今还没有摄食。去年10月12日它从长江边被捕上来的时候,体重接近300公斤,而现在它已经饿瘦到220公斤。

  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课题组首席专家危起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性成熟的中华鲟在七八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此时,它便停止摄食,逆流入河,一直到次年四至八月生产完毕回到大海。这期间的体能消耗全靠自身的脂肪,因此,中华鲟是越往上游越“苗条”。

  “人工养活产卵后的野生中华鲟,对于长江水产研究所来说,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危起伟说,“以前是剖腹取卵,一条鱼的卵子会占它身体重量的20%至30%,取卵时,基本上肚子全得剖开。一条鱼取卵后就死了。”

  1999年后,科研人员找到了新的方法。给中华鲟注射人工催产剂,让它在“效果时间内”自己产卵。

  记者在海洋馆为中华鲟做的展板上看到一张中华鲟人工产卵的照片———红色的塑料盆里,接了一大盆从鲟鱼生殖器流出的浓稠、黑亮的鱼卵。

  记者从长江水产研究所了解到,这条来京的“鲟女王”年龄在25岁左右,它也曾为中华鲟家族的繁衍贡献了几十公斤的鱼卵。

  “取卵后不死,并不等于它能活。这条鱼从捕获至今还没有摄食,我们希望能依靠北京海洋馆的现有条件,给它创造人工模拟的海洋环境,刺激它主动摄食。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危起伟说,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产后雌鱼最长存活了一年多。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后的雌鱼会被当作科研剩余品卖掉。

  下午3点,一根白色的塑料管从水池上方伸下来,给鲟鱼喂食的时间到了。和鲟鱼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十多条鲤鱼。白色的塑料管将黑色的颗粒状食物吐在池中央一块突起的山石上,最先是鲤鱼们一拥而上,紧接着,海洋馆内其他的子一代中华鲟———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也游过去和鲤鱼们抢食吃。只有那条“鲟女王”,依然“悠然”地在一旁展示它巨大的身姿。

  人工环境“优越”

  但仍无科研成果

  野生中华鲟在产后可以不死了,但如何在人工环境下继续存活下去并再一次性成熟,是困扰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们的又一个难题。

  “在全人工的环境里能再一次性成熟,再一次产卵繁育,这在整个中华鲟家族里还没有一条鱼能做到。长江所的专家们现在对此还无能为力。”危起伟说。

  这条25岁的中华鲟,相当于人类的75岁高龄。有专家研究认为,若“鲟女王”放归长江,存在诸多风险,其展示、科研意义比放归长江的意义更为重大。在北京海洋馆,它除了展览之外,还要担负实验的重任———活下去。它的活,对于整个中华鲟家族来说意义重大。专家们必须得到数据,在什么样的水里,野生中华鲟可以摄食,可以繁殖。

  在鲟鱼家族来到北京后,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就为它们每个成员建立了单独的生活档案,每天都有专业养殖人员观察并记录它们的行为(如:泳姿、游泳路线和相互间关系等),从而分析每条中华鲟的性格和喜好。还挑选两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每天照顾它们的起居,目的是为了让这些中华鲟能够亲近人类,为日后人工驯养进行铺垫。

  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鲟女王”栖息的展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亚克力胶展缸,不论它长多大,也能够很好地在这个展缸里生活。把“鲟女王”拿来展示,给人们一个感性的东西来认识、接近这种濒危物种,能增加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海洋馆条件优越,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开展科研工作。以前,专家们研究它们都是在养殖区里进行,人们都看不到,现在则可以做到科研公开。

  记者从海洋馆了解到,鲟鱼居住的展缸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维生系统,可以进行海水、淡水自由转换。目前,“鲟女王”生活在模拟长江生态系统的水体中,水量1400吨。海洋馆表示,由于“鲟女王”来京时间才一个多月,目前还处在适应阶段,在有了科研成果后,海洋馆会及时公开。

  专家:鲟鱼进京是商业行为

  就地保护才是根本,这样,不仅保护了物种本身,还保护了它的生态环境

  中华鲟是深水动物,肯定不适应放在玻璃缸里被展示的生活

  对于这种迁地保护中华鲟的做法,也有专家发表了不同看法。

  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研究专家郭耕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限于量少的濒危动物,同时,一些动物数量庞大,也并不意味这个物种不濒危。造成中华鲟资源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度捕捞、水质污染、航运频繁和工程建设导致的适宜栖息地和产卵场面积的大量缩减及生态环境变化起着主要作用。

  中华鲟作为洄游鱼类,它要到长江上游产卵。修建葛洲坝,破坏了中华鲟洄游的规律。虽然近几年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很多,但它不具备生态多样性后会变得非常脆弱。

  郭耕认为,中华鲟搬到北京海洋馆,有迁地保护的成分,同时也不能否定海洋馆人工设施。比如有些动物在自然界消失,但是在人工条件下却保护下来了;但是,就地保护才是根本的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本身,还保护了它的生态环境。

  “如果解决不了中华鲟的摄食问题,等待它的只能是死路一条。”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野生动物来到人工环境后,生命会变得脆弱,是否能生存得很好,也要看‘心情’。中华鲟是生活在深水中的动物,它肯定不适应放在玻璃缸里被展示的生活。如果真是为了在更好的条件下进行科研,我觉得不应该让这么多的人天天来打扰它。”

  “中华鲟的繁殖是洄游性的,在海洋馆的大池子里可以说是没办法繁殖的,包括它的饮食都成问题。”郭耕对记者说,“既然中华鲟进京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为科研创造平台,那么,主管单位就不应该把中华鲟当作摇钱树,海洋馆也不能将中华鲟作为自己的卖点,增加旅游收入。”

  “我觉得它很寂寞”

  每天都有几千游人来看“鲟女王”,最多达到八千多人

  自从公开展出后,“鲟女王”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据海洋馆负责人介绍,游人来观看“鲟女王”可以用“趋之若鹜”来形容,每天都有几千人,最多的一天达到八千多人。

  记者看到,在鲟鱼馆里,从上午十点多到下午两点,游人一直不断。每一批游人都会在展窗前议论一番,再和“鲟女王”合个影。“鲟女王”一直在展窗前缓缓地游动,接受众人的仰视。它游得很慢很慢。

  记者看到,一位来自甘肃的女士,待了一个多小时,眼光一直追随着展窗里的“鲟女王”。她告诉记者,儿子在北京工作,这是她第一次来北京。“以前儿子多次让我来北京,我都没来。这次离家几千里到北京,我就是为了到海洋馆里来看它。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她说,“这里条件可能比长江好多了,但我还是觉得它很寂寞。

  下午两点,海洋馆表演厅里的海狮、海豚表演开始了,鲟鱼馆有了难得的宁静。馆里放着舒缓的音乐,记者坐在椅子上,看到池里缓缓游动的“鲟女王”。它像一个真正的女王,带领着部下四处巡视。

  本版文并摄/本报记者 陈琳

  (另有署名和时评部分除外)

  中华鲟来京回顾

  2月份,海洋馆内28条鲨鱼集体搬家,为近20年来长江里捕获到的最大个体———“中华鲟王”来京腾地儿。随后,鲨鱼馆被改造成模拟长江水系的中华鲟馆。

  3月11日,“中华鲟王”因产后体质虚弱、长期不摄食,死在了长江水产研究所水泥池中。

  4月2日,现任“鲟女王”顶替前任,从湖北荆州启程前往北京。此次来京的还有25条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

  4月3日,“鲟女王”住进北京海洋馆“豪华包间”。

  4月22日,地球日当天,“鲟女王”家族与游客正式见面。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