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乡约》专题 > 正文

打工青年义务开办热线电话 为农民工消解烦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8:35 央视《乡约》
打工青年义务开办热线电话为农民工消解烦忧

陈军(右)和朋友在一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打工青年义务开办热线电话为农民工消解烦忧

陈军


    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播出节目“打工青年义务开办热线电话 为农民工消解烦忧”,以下是节目实录:

  当你烦恼的时候,会跟挚爱亲朋说吗?把一个烦恼化成几个沉重的包袱,让你白发苍苍的父母亲整天为你提心吊胆,让你的妻子丈夫愁眉不展,有许多人已经不这样做了,他们更愿意与亲人们同甘不同苦。那么,你会是独自默默承受这些烦恼,死扛着,也不好,久郁
成病,很可能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还是有什么办法排解烦恼呢?

  2003年11月,北京深秋,海淀区肖家河,正是下班的时候,人流、车流、熙熙攘攘,有人在发小广告,广告是手写的,字迹虽然不是很好看,却看得出主人的认真:烦忧热线010-62829859。当你烦恼痛苦困惑的时候,请别忘了烦忧热线的主人,在用他微薄的力量支持着你。广告的背面是一家搬家公司的广告,看的出,这个烦忧热线的主人并不富裕,面对这样一张不太正式的广告,有的人随手丢掉。

  一天晚上,这个号码为010-62829859的电话响了,电话传来一个陌生女孩的声音:喂,是烦忧热线吗?电话的主人一阵激动:是,你有什么事情?陌生女孩说,她哥哥出了意外以后,她和她妹妹的学费就没了着落,幸亏哥哥的朋友们100、50元的给她,她打电话想说,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这个陌生人的电话让烦忧热线的主人高兴的睡不着觉,没想到自己发出去的广告还真管用,这电话有人打。

  打烦忧热线的是些什么人

  电话实录一

  烦忧热线吗,你是陈军吗,太高兴了,给你打通了,我有一个朋友,你现在有时间吗,有时间,打电话行吗,没问题,我有个朋友,他是河北一个山村里面的,他特别苦,但是人特别好,他特别诚实就是特别老实,他现在34岁,人挺好的,他在北京干了这么多年活,很多时候他拿不回钱来,我们俩最好,然后我想今年我给他在北京找一个,因为他建筑活都会干,他吃苦耐劳,钢筋工瓦工都会,养鸡种一些东西都行,都能干,但是他特别老实别人都欺负他骗他,我感觉不公平,我今年想在北京给他能不能找一个,我在电视上也看过有些建筑公司也缺人,但是咱也不认识,怎么办呢,正好看到你的电话,想给你打个电话,能不能帮帮他,或者帮帮我也行,帮帮他吧。能不能帮他找一份。

  电话实录二

  我这两天可烦死了,什么事,我是做促销的,可是我在一个饭店给人家促销,可是因为我做这个以后,我跟我对象弄崩了,他这个酒在北京卖得特别快,在开窖,我是头一个促销员,老板对我待遇特别好,而且这个饭店里面有三陪,可是我对象说我在这种环境下,说我不行,让我不要干,可是他里面说实在的,里面有三陪,但是里面不是太乱的,毕竟我是做促销的,可是我对象就是不同意,而且现在啥也不管我,我们两已经在一块半年了,现在弄得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急死了。

  电话实录三

  哎呀,真烦,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老是觉得,我们那一群来的女孩人家都挺好的,都自己结婚了,或者自己开个店,自己干个什么事,自己学个什么事,工资涨了,干了别的能挣钱的什么事了,我都来了两年了,好多朋友他们都发展自己,而我呢,像我什么都没有,我觉得我一点没有上进。想起来特别地难受。没事我就不打扰您了,您就休息吧。好。有时间我们联系,再见。

  每天,陈军都能接到十来个电话,他们大部分是农民工,谈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涉及个人感情,有法律问题的,有让陈军帮着找工作的,有让陈军帮着在北京租房子的。 很多时候,陈军觉得能够为别人做一些事情觉得很宽慰,但是反过来又想这种宽慰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又很不是滋味。毕竟烦恼是别人的,自己听听,不过是听听而已,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别人的总归是别人的,也不会成为你自己的,听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随着电话不断的增多,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加上自己的烦恼会越来越多。陈军就有些承受不了他种感觉了,他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直到有一天,一个曾经想自杀,打过烦忧热线的人与陈军通了几次电话后,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陈军认定自己的烦忧热线是他意义的。

  烦忧热线的主人

  烦忧热线的主人名叫陈军,出生在河北省张北县察北农场的丁家梁村,家境贫寒的他,勉强读完初中后便退学了。家乡自然条件恶劣,像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17岁的他,把进城打工作为改变命运的捷径。 17岁的陈军,没有学历,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技能培训,没钱,只能跟着老乡卖苦力,他被介绍到北京一家砖瓦厂,干烧砖的活,没日没夜干了一个月,老板除了把10来块钱的路费给报了以后,再没提工资的事情。领头的老乡一看情况不妙,就告诉陈军,这家恐怕是给不了工钱,不如早走。陈军有些生气,可转念一想,你能把他怎么样,老板是本地人,咱一个外地人惹不起呀。他无处可去,背上行李卷,回家。 在家乡种地务农,生活简单而又清苦,陈军却做出了一件让全体村民意想不到的事儿,走访村民,问乡亲家里的收入多少,怎么种地,赚多少钱,赔多少钱,有什么样的计划。两个月后,洋洋洒洒千万言写出了一部现状调查:《丁家梁的忧思》。调查中把本村的农民按收入做了分类,记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提出了成立村民劳动服务公司,在媒体开办农民信息资讯服务专栏等主张。陈军把报告交给了当地政府,他希望这份来自农村第一线的调查,对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时,有所参考。然而,《丁家梁的忧思》并没有发挥陈军想像中的作用,陈军把它交给了当地有关部门后也就没了下文。 站在村头/不知流浪的孩儿何时能返回家乡/车儿已停在路旁/我走在离家的路上/不知去向何方/前途一片渺茫/带着忧伤/带着梦想/我要离开养育我的村庄……。这是1997年,陈军再次离家时写的一首诗。陈军来到北京海淀区肖家河租地种菜,在城市的边缘继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一次,初次相识的一位打工朋友向他抱怨被老板克扣工资的事,陈军好言相慰。打工者临走时随口说,今天和你聊天心情好多了,一句话触动了陈军。陈军再次萌生了为农民做些事情的愿望,他决定给农民工办个热线电话!倾听他人的烦忧。2003年11月,陈军专门申请了一部电话,向社会公布了号码,烦忧热线由此诞生。这是个普通电话,一分钱的收入没有,完全是义务接听。

  烦忧热线主人如何解决自己的烦恼

  在北京种菜,虽然辛苦些,一年也能挣5000、6000元钱,在城市里不算什么,可在陈军的家乡就是笔大收入,陈军的妹妹也来了,在陈军屋子的斜对面,包了块菜地,和陈军伙着干,平时还帮着陈军做饭洗衣服,有哥哥看着妹妹,家里人也放心。 2004年1月,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烦忧热线响起来,电话里,告诉陈军他妹妹出事了。等陈军赶到时,妹妹已经咽气了。有人说他妹妹是自杀,迎头撞上火车,有人说是意外。家里人则把妹妹的死归于陈军没有照顾好,陈军也深深自责:我办什么烦忧热线,我连我妹妹的烦忧都解决不了,还办什么烦忧热线?曾经,有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也是因为失去了亲人,对外又很难交流,很多人又不理解他,陈军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话去安慰他们,只能劝他们能够看开一点,虽然起初的时候他也做不到。陈军写了一首诗,把妹妹比喻成喜鹊,就当她出远门了,我们好好过着等她回来。

  烦忧热线火了

  尽管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但陈军都会倾注一样的热情和关注。虽然陈军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有人笑他,“你懂心理学吗?尽给人瞎说”。因为在有些人看来,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根本无法思考如此复杂的农民问题。的确,烦忧热线里很多农民提出的问题陈军也找不到答案,他所能做的就是鼓舞,鼓舞,再鼓舞。或许,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微妙,少有交心朋友的今天,陈军的烦忧热线正在成为许多人排解烦恼的地方。 我国现有1亿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在这庞大的人群中,只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也仅有总数的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逐步兴起,这个特殊人群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甚至与外界交流都变得异常困难。因为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烦忧热线的主人陈军显得如此特殊而又普通:他能够正视自己的现状,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还能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思考农民群体遇到的种种境遇。 陈军和他的烦忧热线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大媒体相继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在北京有一个来自张家口张北的有志青年,无论生活中有多少磨难,他都会在电话的另一头鼓舞着人们。他也因此荣获2004年度北京十大志愿者提名奖。

  烦忧热线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陈军最大的烦恼就是经济上的困境,虽然每天家里的烦恼,电话里的烦恼,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在电话里,陈军还是尽量地引导大家向积极向上的一面看。他觉得,人越是痛苦的时候,越愿意把那些阴暗面的东西结合到一块儿去想,就把那些美好的东西遗忘了,而当你用心去发掘的时候,还会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回味。

  35岁的陈军至今没有结婚,或许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周围的一些人似乎并不欣赏他,如今种地卖菜的活多半交给父母,他的眼中只有他的热线。离他的住处和菜地不到20米的距离,是一片建筑工地。不久的将来,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会不会蔓延覆盖过这里仅存的几十亩菜地呢?那时,靠种菜为生的陈军和他的邻居们将不得不面临另谋生路的烦忧,那根承载倾听与诉说的烦忧热线,又会在哪里安家呢?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相关专题:CCTV《乡约》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