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农民作导演11年拍摄22部电视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7:33 央视《乡约》 | |||||||||
央视《乡约》播出《农民导演周元强》,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13年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文化站站长周元强领导着一群种田的、杀猪的、做木匠的乡里乡亲,拍出了一部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里村星火》。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年年都有新作问世。周元强的大名被媒体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作品虽不及赵宝刚、张纪中等一些影视明导的巨作影响的广,但是周导演的本事却会令这些名演员
这位49岁的周大导演,个子却不是很高,大概1.6米左右。仅从外表看,他的感觉与人们印象中的遮阳帽、大胡子、黑墨镜构成的导演的那种酷样,相距甚远。不错,他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就是这个周元强用自己的小DV自编自导了23部电视剧,并身兼编剧、摄影、制片人等数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大导演。 初次见到周元强,是在他的拍摄现场中,看到他正边比划边叫停:“卡卡卡!”“过!蛮OK蛮OK!”。如果这些夹杂着洋文的术语,从某个港台导演口中喊出,会觉得一切顺理成章。但问题是他出自周元强的口中,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周元强所导的戏会永远发生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的竟成镇,周元强戏中的演员也同样是竟成镇的村民。当然,导演也永远是他自己。 令人好奇的是他只用了4000元就拍出一部电视剧。要知道,现在一部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已到几百万元,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据说“瓷都”景德镇知名度最高的人,恐怕要算周元强了。尽管他既不是政府高官,也不是艺术大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文化站站长。 1970年,15岁的周元强初中毕业后,回到了竟成镇樊家井村。像豆芽菜般的他,每天要担两个和他差不多高的粪桶上工。只要说起干农活,他就成为村里年轻人取笑的对象。一次插秧,有人捡到一张连环画页,“呼的”围上许多年轻人抢着看。周元强久已抑制的“文化”冲动被激活了。他把自己存了一年的30多元钱拿出来,买了65本书。然后,郑重在自己9平方米的小屋门口挂起了“文化站”的牌子。从此,小伙子、大姑娘们干完活就自动聚集到“文化站”。周元强受到了期盼已久的年轻人的尊重。上世纪80年代,“文化站”又添置了一台电视机。虽说只有一个江西台,还要收两分钱一张的门票,可一到晚上,年轻人还是把小屋塞得满满的。这种热情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 看得多了,周元强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歪主意”:以前农民们闲了唱大戏,演一场看一场,现在能不能把唱大戏变成拍电视剧,反正都是演戏嘛!他把这个想法跟大伙一说,听的人都笑出了眼泪:就凭你这“文化站”,穷得叮当作响。靠一帮子农民,还想办那么“高层次的事”? 周元强觉得这没什么好笑的。不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用摄像机拍下来罢了,有什么难的?他一狠心,从银行贷了7000元,又专程从上海买了一台家庭用的M7摄像机。 接着是没日没夜地赶写剧本。 他的处女作叫《里村星火》,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和国民党、地主反动势力作殊死搏斗的故事,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尽管足足准备了近半年,可在拍摄前夜,周元强还是失眠了:这支完全由农民、屠夫、木匠组成的摄制组,明天能拍成什么样呢? 第二天,拍摄现场人山人海,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早赶来看热闹。可拍摄一拖再拖,因为几个主要演员睡过了头,有的临阵脱逃。第一个镜头是演员骑马朝天鸣枪。由于是首次演戏和骑马,演员手脚僵硬地爬上马背,立刻就被摔了下来,反反复复七八次才成功。好容易上去了,周元强又遇到了难题:他在前面拍摄,如果马失控后飞奔而来怎么办?“好怕人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元强不住地摇头。从那刻起,他明白了拍电视远不像自己想像得那么简单。《里村星火》中有一场戏:一支4个人的八路军小分队要出发了。可是,作为道具的背包一个要100多元,而剧组只能买两个。怎么办? 周元强灵机一动,只增加一句台词就解决了问题---一个女八路说:“连长,你们两个先走,我俩随后就到。” 拍戏用的是塑料玩具手枪,演员们反映声音和视觉效果都不逼真。周元强急中生智,让演员准备开枪时,其他人赶紧把一个点燃的小炮放进枪口,随着“啪”的一声,烟雾、火花都有了。 拍游行的场面,演员没那么多。周元强把手里的机器摆弄来摆弄去,发现居然可以打重影!这下子,他做出的游行场面简直人山人海。 当年10月,《里村星火》摄制完毕。首次播出时,连镇上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都回来了,整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只能容纳五六十人的大厅居然挤进了200多人。“如果谁把胳膊举起来就别想再放下”。 只要剧中出现一个人物,便引来一片笑声。观众中不时发出喊声:“这个是你叔叔”,“那个是你爸爸”,“看!我的孩子在里面”,“瞧!你舅舅是个坏蛋”。村民们的热烈反映,完全出乎周元强的意料:“那么一个小小的东西,能让村民们那么高兴……” 打那以后,“文化站”只要筹集到200元时,周元强就组织大家拍一天戏。在哪个村拍戏,就变成了哪个村的节日。 拍片是没有分文报酬的,可自愿加入进来的农民越来越多。周元强估计,参与拍摄的农民总计已达到两万人次,仅登记在册的农民演员就有1600多人。周导演根据水平和态度,分别把他们定为一级、二级、三级演员。“想成为一级演员,必须是‘百花奖’得主。”周元强一脸严肃地说,“当然,这个‘百花奖’是村民们自己评选的。”虽说只是拍给乡亲们看,但在细节上周元强丝毫不敢马虎,因为“不能让人笑话”。经过几年的摸索,演员们在演技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以致有一次拍摄一场戏时,差点以假乱真。 刑场上,一对母女在分别:“匪兵”对20多岁的年轻母亲威逼说,只要你说出红军的伤病员藏在哪里,我可以向团长求情马上放了你。 试了好几遍,演员越演越投入。年轻母亲一口唾沫吐在“匪兵”脸上。“呸,你别做梦了,废话少说,开枪吧!”说罢,低头安慰怀中被吓得大哭的孩子,“好女儿,别哭,妈妈就要走了,你要听党的话,长大了为妈妈、为千千万万的死难烈士报仇!” 话音没落,在场扮演村民的演员和一旁看热闹的观众,顿时哭声一片。一旁76岁的老汉黄万堂忘了这是在拍电视剧,举着拐杖冲上前去,对那“匪兵”一通猛打。周元强和剧组人员赶忙上前阻止,黄老汉才想起这是在拍电视。 一次,竟成镇的一个村选举村主任,不少村民对候选人有意见。周元强决定以此为题材,拍一部《选举风波》。 他把演员们拉到贴在村口的候选人名单跟前。“这场戏就拍大家发表意见。”他说,“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大学生当村主任,能行吗?”“就他,连自己儿子都管不好,还能管大伙?”“我看王大山行,心细、胆大、有本事。” 一场戏顺利地拍完了,村民们也因为在戏里说出了原本憋在心里的话,个个心满意足。 周元强发现,虽然眼下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可有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不是打麻将,就是睡懒觉。他便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反映青年农民生活现状的电视剧《巨变》。 “看了真让人不好意思!”电视剧一播出,就有好多小青年坐不住了,“瞧那个懒媳妇,啧啧,真丢人!” 现在,在竟成镇,“懒媳妇”已成为游手好闲者的代名词,每个年轻人都惟恐避之不及。有人说,演戏的最高境界是与生活融为一体并能影响生活。周元强的作品,无疑个个符合这个标准。 从1993年拍摄第一部电视剧《里村星火》,到2003年年底封镜的《缅怀》,11年来,周元强他们平均每年拍2部,其中,有革命历史剧《里村星火》,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竞成镇成就的《风风雨雨五十年》,有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可爱的人》、还有武侠剧《血海深仇》等等。如果单从数量上计算,周元强算得上是个高产“导演”了。这些电视剧是怎么拍成的呢?周元强告诉记者,首先是演员的问题。22部电视剧,参加演出的农民就有1400多人。所有“演员”都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光组织工作就够他忙一阵子的了。其次是时间和资金问题。由于演员演戏都不拿钱,在时间上很难保证。而拍摄经费需要文化站自己筹集,因此拍摄工作常常是断断续续的。什么时候演员到齐了,什么时候凑到了几百元钱,什么时候就拍一天戏。所以,一部电视剧拍上三四年是常有的事,最长的竟然拍了近10年。 当这个农民头次听说好莱坞一部大片居然要投入几亿美元时,嘴张得无比巨大:“天呐!”因为,直到今天,他的全部家当还只是两部小型家庭DV。他不理解什么是豪华制作班底。他也请不起大牌明星。当一部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已攀升到几百万元时,他只用三四千元就能搞掂 这就是周元强,普普通通的一个文化站长,用32个年头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群众文化之路。他负责的景德镇市昌江区竞成镇文化站,在11年内拍摄了22部49集电视剧,创造出了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相关专题:CCTV《乡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