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叶研.中国邻国之行二 和俄罗斯人谈音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3:36 青年参考

  本报记者叶研文/摄

  莫斯科申办2012年奥运活动刚刚结束,又接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街头的标语、广告、海报和宣传画不 胜其多。在众多海报中,卡普松演唱会的海报很抢眼。

  卡普松这个名字,从前苏联到现在俄罗斯,男女老少无人不晓。中国的苏俄歌迷知道
的那些苏联歌曲,正好是目前仍 然演唱老歌的卡普松的曲目中的一小部分。记者出发前在俄罗斯驻华使馆参加新闻发布会,俄罗斯文化参赞梅杰列夫说,你们 到莫斯科应该去采访卡普松。

  卡普松在莫斯科的北京饭店租了一层办公室。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奖状和荣誉证书。他拥有许多头衔和荣誉称号 ,包括国家授予他人民歌唱家的称号。卡普松是俄罗斯演唱界公认的顶峰人物,许多国家的演唱家各领风骚,而并没有这种独 尊于一的人。

  歌唱家卡普松

  本身就是一支长长的歌

  卡普松1937年出生在俄罗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他重视自己犹太民族的身份,却不会说希伯来语,不信仰犹太教, 也没有按照犹太人的传统方式生活。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整个童年,差不多都是在卫国战争的 艰苦岁月中度过的。青年时代,他又赶上苏联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和当时所有青年人一样,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经历,使卡普松走上一条现实主义歌唱艺术的道路,他带着嘹亮的歌喉走遍了俄罗斯大地,为工人、农民和士兵演唱他们 熟悉和喜欢的歌曲。

  “年轻时我就想了解我的国家,一点点我走遍了全国各地。我特别喜欢巡回演出,边远地区的听众期待着我,我愿意 到他们那里去。”卡普松到过很多国家,并能用不同国家的语言演唱当地的歌曲。

  1961年4月12日,从拜克努尔航天中心,“东方”号运载火箭载着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进入了距离地面327公里的地球轨道。这是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脚步迈向宇宙。当加加林成功返回地面时,莫 斯科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在亿万人的欢呼中响起卡普松的歌声。

  卡普松还是一名普通军人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名歌唱家。他说:“我认为每个职业都应该有一种职业态 度。在俄罗斯,业余歌手很多,很容易做到。而我想要成为一名演唱家。47年来,听众能够接受我、喜欢我,是因为他们能 感到我的爱,我没有背叛他们。”

  从上世纪50年代,卡普松就开始了歌唱家的生涯。他今年68岁,“我与听众关系一直很好,我总是精神饱满、激 情满怀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你如何对待听众,他们就如何回报你。听众熟悉我很多年了,我年轻时的听众带着孙子来听我唱歌 ,我已经在为第五代人演唱。我感谢我的听众,我认为我们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爱戴很重要。我一生很多事都可以载入吉尼斯 世界纪录。60岁那次演唱会,我从晚上6点一直演唱到第二天早晨6点45分才结束,并且是电视现场直播。我会唱300 0多首歌曲,录制发行过1500多首。为巡回演出,我乘飞机飞行的里数已经无法计算,有时几乎天天都要飞行。”

  卡普松已成为不同时代的象征。他所代表的时代甚至比他实际年龄和生命还要长。他本人就是一支长长的歌。这支歌 能够充分表达几代人的心声。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的这几代人,有的参加过十月革命,有的参加过卫国战争,有的参加过社会 主义建设,有的经历过新的社会变革。他们需要怀念、回忆,需要激励、畅想,卡普松用歌声给予了他们这一切。

  卡普松是俄罗斯全国杜马代表,全国杜马文化委员会主席。在下一届杜马会议上,他的一个提案将是进一步加强俄中 文化交流。“演艺事业和社会活动结合比较容易,但要认真严肃、要有责任感,所以我的负担也很重。我是无党派人士,我不 喜欢开会,我愿意做实际的工作。中国热情好客,大门敞开着,而俄罗斯对中国的介绍,相对就比较少。我们对中国民间音乐 了解不多,令人遗憾。作为俄罗斯国家杜马文化委员会主席,我将继续提出这个问题,发展俄中友谊要付诸更多现实内容。开 展文化交流,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俄罗斯,两国的精神交往更重要。”

  中国文化为人熟知

  但对中国的音乐文化

  了解很少

  俄罗斯是音乐之乡。许多中国听众对苏联的一些歌曲相当熟悉,但对俄罗斯现代音乐的发展却知之甚少。也许,中国 的苏俄歌曲爱好者囿于历史上歌曲翻译的意识形态限制,本来对俄罗斯歌曲的了解就属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这完全不能责怪 翻译者。《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翻译者薛范也是《拉兹之歌》和《草帽歌》的翻译者,可见其作为翻译家不拘一格、兼收并 蓄的境界。问题出在政治上,从中苏友好到反修防修又到合作伙伴,苏俄歌曲的翻译经历了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的一边倒,当 然谈不上贴切地反映歌曲创作的实际状况。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歌曲翻译又听任利润摆布了。

  莫斯科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在红场附近、在闹市街头三五成群地徜徉。为婚庆助兴的歌手,在列宁山引吭高歌。数十 年来,传统的乡土民歌、十月革命时期的歌曲、卫国战争雄浑合唱,仍在俄罗斯土地上回响。同时,俄罗斯的音乐形态一直随 着世界音乐时尚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现代流行音乐。

  夜幕低垂时分,莫斯科华灯初上。这天晚上奥列格的爵士乐队在Б2俱乐部演出。这个乐队的特点是融合多民族的传 统音乐特色,在各个民族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爵士乐创作。奥列格本人是鞑靼族人,他把现代蒙古族称为乎麦的唱法使用在一首 爵士乐的的开头,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奥列格介绍说:“我们这个乐队的风格以许多民族音乐为基础。其中有中国音乐、摩尔达维亚音乐、巴什基尔音乐、 鞑靼音乐……来自不同民族的乐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风格。”

  奥列格还有一番妙论,记者弄不清他是否在迎合中国人:“我们的音乐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我们在这里的一个茶文化 俱乐部品尝中国茶。在中国茶的作用下我们创作音乐。传统的中国茶能启迪人,喝茶的时候,人会产生一种功力。我们的表演 逐渐演变为一种即兴表演。艺术家、舞蹈家自发地参与表演。”

  俄罗斯的音乐企业发展也很快。Б2俱乐部是个大型娱乐餐饮企业。有两间大的音乐演奏厅。俱乐部经理娜达莎介绍 说:“Б2俱乐部已经开办3年。这个街区有十多年摇滚乐历史,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了Б2俱乐部。可以说Б2俱乐部是 莫斯科最大的俱乐部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俱乐部之一。有四层楼,两个表演大厅。其中一个在四楼,可以容纳800人。这 个大厅主要演奏摇滚乐。许多乐队来自欧洲,著名的俄罗斯乐队也到这里来演出。每天晚上都举办音乐会。两个音乐厅同时表 演。”

  融合,是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之一。俄罗斯现代音乐也感受着世界各地音乐风格的滋养。在Б2俱乐部,随处可以看 到本国音乐家和西方音乐家的画像。可以想见,几年来各国乐队前来演出的盛况,可以想见各国音乐流派在这里争奇斗艳给莫 斯科音乐市场带来的繁荣。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采取开放的文化政策。外国乐队到莫斯科来演出,手续简便。

  对于中国的现代音乐,这里的年轻人感到很神秘。娜达莎说:“中国文化为人熟知,但对中国的音乐文化我们了解得 很少。所以如果有中国乐队来我们这里演出,一定很有意思,而且很重要。我们这里对演出内容没有限制,因为我们的经营已 经进入市场经济了。中俄两国关系现在越走越近,只剩下音乐(有待沟通)了……”

  叶研:中国“三极记者”

  中国青年报记者,曾任《青年参考》报编辑。去过南极,北极,还有珠峰地区。中国记者最高奖“范长江奖”获得者 。

  老山前线的前沿阵地,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现场,南沙群岛最南的华阳礁,长江洪水中的荆江分洪爆破点,都有记者叶 研的足迹。

  目前,他正走在“叶研.中国邻国行”的路上。此次,他计划半年走遍中国的邻国。

  ----编者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