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大学生背着妈妈打工求学 孝子张尚昀感动天下(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9:3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擦干泪,去打工

  (2001年~2003年,襄城-长春-郑州-襄城)

  尚昀不想走!他怎么能丢下重病的妈去长春呢?!他呆在家里为妈做饭洗衣,端屎端尿。

  “昀啊,你得上学,家里有你姥姥。”妈催了他无数次,他就是不听。

  好心的邻居陈德生把他叫去:“孩子,上学出来才有出息,才能给你妈看病,让你妈过好日子。你放心走吧,这么多街坊邻居,能看着你妈过不下去吗?”

  “叔,我不放心我妈啊!”

  20多天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妈绝望地骂他:“你这个不听话的逆子啊!你就这么呆在家里吗?你不去读书,成不了才,你不孝啊!”

  尚昀哭了。“妈,我走,我去上学!”第二天,他背起行囊,带着邻居们凑的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回到长春,再也不可能每月有一百块钱,像上学期那样,带着母亲的温情如期而至。他开始打工。像许多贫困大学生一样,他开头找的工作是家教。第一份家教是给一个初三学生辅导物理。每小时给10块钱,周日去一次,两个月才挣100块钱。

  (张尚昀:“照这样下去,自己也养活不了自己,何况养活妈和姥姥?那时经常在操场上发呆,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想啊,想啊……思考的结果是:正常在校上课,根本不可能养活自己一家人,更别说挺到毕业了。没人知道我多热爱我的教室、我的课堂。但只有破釜沉舟了。出去打工!”)

  他已别无选择!他必须像一个打工者那样生活,必须像一个来到陌生城市的农民工那样抓住任何生存的机会。他还没有毕业,就不得不去面对本来不该那么早就面对的社会。事实证明,这真是一个更大的、更复杂也更深刻、更艰辛也更有收获、更无奇不有的“课堂”。

  2001年暑假,尚昀兼了4份家教,上午两份,下午、晚上各一份。最远的两份家教地点相距一个多小时公交车程,他根本来不及吃晚饭。

  (张尚昀大学同学、中国贸促会长春分会工作人员谢军:“他越来越不在学校住,夜里床上空荡荡的。据说是在家教的人家住。他这个人非常有人缘,话不多,乐于助人,跟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跟他在一起会感到很踏实。”)

  干家教实在辛苦。尤其是2002年春节前的冬天,为能多带点钱回家,他每天坚持不吃早饭步行前往目的地。有一个家教对象在五环体育馆附近,距学校足足10里路。正是大雪天,雪一落地不一会儿就冻成了冰,走在厚厚的冰道上,又冷又饿,一不留神还摔跤,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跤。

  收获不小!那时每月能挣二三百块,省着花一月能给家里寄50块,夹在信封里寄,够妈和姥姥在县城里生活一个月了。在信里他这么写:“妈,我一切都好,也能正常上课。勿念。”

  妈在回信里说:“妈在家里撑得住,你可得安心读书!”

  家教收入低,尚昀必须找其他工作。记得第一次搞推销时,来到一户五楼人家门前,想敲门又不敢敲,心脏“怦怦”地跳,只好跑到四楼,但又不舍得放弃,就又上来。反反复复。到了第五次,他鼓足勇气敲响了房门,户主开门时问“干什么”,他却红着脸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敲错门了……”然后飞快地跑下了楼。

  无数的磨炼让人成熟,抹去了青年学子面对社会的胆怯、忐忑、爱面子、“放不下”等心理,他渐渐“放开了”。

  (张尚昀:“只要你怀着诚心,对人以诚相待,付出总能得到回报,真心换真心呀。”)

  他成了一名合格的“打工者”,什么活都愿干,几乎什么都能干。在2003年春季家里领到县里每月100元的民政救济款之前,他凭双手的劳动所得养活了一家人。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他在学校集中上课和复习,加上平时一有空就自学,他不仅像正常上学的同学那样考过了一门门功课,而且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在班里的40多名同学中第一个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第一批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前6个学期中,有5个学期凭学习成绩拿到了奖学金。

  妈妈的孩子在天涯

  (2003年~2004年3月,长春-襄城-郑州-许昌-石家庄-唐山-沈阳,襄城县文明街)

  2003年3月,张尚昀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姥姥去世了。妈想到姥姥就哭,脑撞伤继发的癫痫犯得更加频繁。

  尚昀此前基本上在长春打工,现在要常回家看母亲,并带母亲治病,就在郑州及一些周边城市打工。在郑州,他在饭店里洗过盘子、卖过菜。在许昌,他在一家煤矿干过财会。在石家庄和唐山,他主要是干搬运这样的体力活。

  他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件事儿。那是在石家庄,一天夜里他在搬运工呆的地方守活儿,一天都没守到一宗活儿,一整天也没吃饭。等到下半夜有个老板来叫人拉沙,他兴奋地和几个民工一直干到天亮。本来说好报酬是30块,老板看尚昀太瘦弱,动了恻隐之心,给他多加了10块。尚昀高兴极了,第一次“奢侈”地去饭铺买了碗热面条吃,这碗面条甭提有多香!

  妈妈的孩子在远方,妈妈在家艰难度日。从1997年到县城,这个家曾搬过10多次。有时是嫌房租贵,有时是屋子给雨水泡塌了。2000年到2003年底,尚昀妈把家安在文明街上。这条小街民风淳朴,好心的邻居们给了尚昀妈巨大的帮助。

  (邻居潘梅英大娘:“她刚强着呢。2002年她家从居委会北的小院搬到了10号院,搬来的头两个月,谁给她东西她都原封不动地退回。除非实在迫不得已,她从来不收。尚昀也是个好孩子,不时回来看他妈,孩子在外挣俩钱几乎都给他妈看病了。在家的时候,这孩子那是手不离书!”)

  俗话说,“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尚昀母子身上所体现出的孝心、自立精神和善良的人性,强烈地感染着邻居们,使大家钦佩!这样的娘俩,咱们不帮谁帮!

  开“文明小吃店”的陈德民等邻居经常给躺在床上的尚昀妈送饭送菜。居委会北边的邻居张秀兰,看到尚昀妈渐渐不能自理,特意送了100块钱。2005年的大年初三,60多岁的潘梅英大娘和老伴赵留义大爷,带着10棵大白菜、豆腐干、饼干去看望她。潘大娘正月十三又去看望,把口袋里仅有的50块钱掏出40块给尚昀妈留下。而潘大娘家子女下岗,自身的生活负担也很重。

  文明街地处低洼,雨稍大点就家家积水。而尚昀妈租的小房子地势更低、积水更严重。一遇到这样的日子,邻居们就纷纷到尚昀家里帮助刮水。

  (张桂梅:“没有这样的好心人,我现在都不知道在哪儿了!”)

  2003年春,县民政部门了解到尚昀家的情况,简化手续,为他们办理了低保,每月补贴100元。这笔钱真是雪中送炭!

  2003年8月一个雨天,县农行一位姓赵的信贷人员,穿着雨鞋踏着街道上横流的积水走进10号院。刚进屋子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地下是淹到小腿肚的水,砖垫起来的床板上躺着病人,水上漂浮着锅碗瓢勺。床上的妇女挣扎着坐起来。

  “同志,我知道你是来收3年前的助学贷款的,那3000块,我儿子回来就还上……”

  小赵含着两眼热泪,扭头跑出去,到街上买了一碗胡辣汤、一笼水煎包,用塑料袋提着送回来。“大姐,你趁热吃吧。我不是来要贷款的,我是来看您的……我再也不来了!”

  尚昀妈还有个叫“幸幸”的“女儿”。这个小幸幸身上折射着尚昀一家的朴实厚道、善良无私。幸幸1990年出生,两岁时父母离异,都不要她,尚昀姥爷将她带回家收养。起名字时姥爷沉思道:“这女娃太不幸了。就叫‘幸幸’吧,老天保佑她今后幸福。”

  他们给了小幸幸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家。尚昀妈对幸幸就像亲闺女,尚昀对幸幸就像亲哥哥。有什么好吃、好穿的都尽着幸幸。1997年,幸幸该上学了,尽管还要辛辛苦苦供尚昀,尚昀妈还是在襄城四小给孩子交齐学费报了名。

  孩子对姨妈(幸幸对尚昀妈的称呼)的依恋之情,胜似亲生女儿。尚昀妈出事后,她守在姨妈身边。为了家里的生活,她在菜市场捡过烂菜叶,还利用假日在街上卖牛奶、冰棒,一声声稚嫩的叫卖,喊得人心痛。

  (张桂梅:“幸幸编了几句‘顺口溜’:‘我有个不要我的爸爸,还有个管不了我的妈妈,有个不想要我的亲姨,仔细想想,对我好的还是我生病的姨妈。’每次听孩子念,我就禁不住抱住小幸幸,‘苦命的孩子啊,姨妈好了,还会好好养你。’”)

  命运的打击接二连三。“姨妈”非但没好转,病情一下子恶化了。2003年冬天,一个深夜,张桂梅挣扎着下地,一跤摔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陈德民:“第二天大家闻讯前去,尚昀妈还躺在地上,身下幸幸给她垫了薄被子,都直责备她。她怕半夜打搅邻居,没让孩子去通知。幸幸抱着她姨妈在又冷又湿的地上睡了一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