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名震冀中吕正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7:31 华商网-华商晨报
名震冀中吕正操(组图)
青年时期的吕正操

名震冀中吕正操(组图)
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

名震冀中吕正操(组图)
东北讲武堂遗址 本报记者 吴章杰 摄

  读者讲述

  我被抓进集中营

  我是河北丰润人,十六七岁的时候和全县的壮劳力都被日寇抓了起来,关进了集中营。这些野蛮的入侵者将我们关起来,为的是不让我们去加入吕正操领导的抗日队伍。

  当时日本鬼子都很害怕八路军,三天两头来扫荡,我就被鬼子追过三回。

  当时我就想去参加八路军,正好有一天晚上,八路军的一个大队在我们村上住,我就跟小伙伴们去说要参军,大队长也决定要我们了,可是在部队要出发的时候,我被爷爷奶奶看见了,哭闹了一场被强留了下来,谁料这一留反倒险些要了我的命。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一天晚上敌人把我抓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鬼子是把我们全县的青壮年都抓进了附近各乡镇的集中营,光我们集中营就关了700多人,为的就是不让我们去参加八路军。

  在集中营里,鬼子什么也不让我们干,一天就关着,早晚两顿高粱米粥,根本吃不饱。我被关了4个月后,就得了肿脖子的病,肿块足有半尺长,饭也吃不下去,人眼瞅着就完了。我妈妈当时是个掌鞋的,就去求一个伪警察,幸好就被救出来了。回家以后,家人找大夫给我看病,现在我脖子上还留个大疤呢。

  讲述人:张德清

  本报记者 何骞 整理

  亲历者说

  新闻提示:吕正操,辽东升起的将星。在他的领导下,冀中军民将平原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雁翎队”发挥至极致,令日军胆战心寒。毛泽东称他和他的部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1955年授衔时,他成为惟一一位出身东北军的开国上将。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曾多次拜见吕老的收藏家詹洪阁、老部下张复中等人,请他们来讲述这位共和国首位百岁上将的抗战历程。

  吕正操出身海城(今属辽宁省鞍山市)寒门。海城人杰地灵:张作霖父子、沈延毅等人均出于此。

  海城唐王山后村是一个宁静的村落。这里的村民多半姓吕,一说到吕正操时,当地人都骄傲地竖起拇指,说那是他们村,乃至整个中国的骄傲。100年前,开国上将吕正操就出生在这里,并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抗日救亡历程。

  改名“正操”:操练好了杀日寇

  吕正操出生在日俄战争时期。“母亲生我的时候,为了免遭不测,把我藏到柴草垛里。”吕正操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这样一种特殊经历,使得吕正操自幼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抗日心,他在晚年也说:“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入学时,老师给他起名叫‘正言’,而他偏要改名叫‘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去打日本侵略者。”詹洪阁介绍说。

  吕正操儿时家境贫寒,上小学四年级时被迫辍学,此后在当学徒、种地之余继续自学,这为他日后进入讲武堂奠定了基础。

  1922年,吕正操的人生出现转机,17岁的他参加了东北军。1923年冬,他被张学良推荐进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成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同泽俱乐部干事……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此时,吕正操正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罗瑞卿等常有接触,对于中国共产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到国民党五十三军任六九一团团长。1937年5月他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冀中平原首树共产党抗日大旗

  “我曾经见过吕正操老将军很多次,我留下的一个集中印象就是:老将军对于抗战的那段记忆特别深刻。讲述得也非常清晰。”詹洪阁回忆说。

  “那是一个秋夜,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了抗日征途。”时隔多年,老将军仍清楚地记得那个历史性的夜晚。

  出河北晋县城东20华里,就是冀中闻名的村镇小樵镇。“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就是在这里改编部队,从此脱离国民党五十三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破路拆城迫敌无法行军

  冀中平原毫无山丘之阻,交通异常便利,敌人的汽车、装甲车、骑兵的快速部队都可以在这里快速行进。

  “于是从1938年1月开始,吕正操领导全冀中军民开始了‘破路运动’,对所有道路进行全面破坏。”詹洪阁介绍说。

  由于破路到哪里,哪里就能打胜仗,老百姓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提出了“多流一滴汗,少流一滴血”的口号。

  “1939年3月间,深县一个县一次动员了23700余人,在全县进行了两小时的全面破坏,破路达80多公里;敌人修筑石德铁路,曾派5000余兵力掩护,原定5个月内完成,但由于群众的‘破路工程’,8个月后才试行通车,即使免票乘车,赠送糖果、礼物,依然无人肯背叛民族立场去乘坐。”詹洪阁介绍说。

  显然,这样一次大规模“破路工程”为日后的“百团大战”积累了经验。

  与“破路工程”遥相呼应的是“拆城工作”。拆城时,各县动员全县劳力,日夜猛干……不到一个月,冀中腹心地区24座城堡的大小砖石,都四散民间,敌人再没有任何防御屏障。

  为保密冀中展开“打狗运动”

  “1938年冬季,冀中发生了这样一件轶事,”詹洪阁介绍说,“一天,《冀中导报》准备刊登这样一条消息:深泽县一个小队夜间去偷袭敌人据点,当进入据点以后,狗突然叫了,惊动敌人,因而破坏行动计划。”

  后来日军占领各县城,抗日军民夜间活动的保密问题越来越突出,部队到哪里行动,狗无疑就起了给敌人报信的作用。于是,吕正操干脆率领冀中人民发起“打狗运动”。

  “不到两个月,冀中的狗就都打死了。”吕正操这样回忆。

  当时有个不完全统计,全冀中打狗所得狗皮近60万张,除了输出外,还解决了部分军民的保暖问题。

  地雷战、地道战显神威

  “那时候,吕司令喜欢打篮球,偶尔会来我们团打。”吕正操老部下张复中回忆说,当时他是主力团第16团的一位连指导员。

  在张复中的记忆中,吕正操的真正过人之处在于:他真正地运用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将军民一体的游击战争发挥到极致,其中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就是根据这些真实战例改编的。

  1940年,安国的部分民兵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手榴弹埋在大道上,用线拉火炸死了两个伪军,随后各地民兵竞相效仿,用各种土办法制造地雷。

  “有一次,敌指挥官看到一个花篮,便拾起来欣赏,就在摆弄时花篮爆炸了,当场被炸死。敌人失去指挥官,只好撤走。”吕老在回忆录里写道。

  随着反“蚕食”斗争的不断深入,冀中人民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它是从农村的“地窨子”发展起来的。在白洋淀,吕正操和冀中军民们还创造了“雁翎队”,成为了打击日寇的水上快速反应部队。

  “脚丫子闪击战”反扫荡

  冀中抗日武装的强大,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压力。

  1942年4月28日,日军下达作战命令:对吕正操为司令的冀中地区的共军主力,进行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彻底歼灭。4月30日,冀中区党委召开干部会议,吕正操在会上作动员报告时不失风趣地说:“将有10万鬼子兵扫荡冀中区。敌人对我们进行闪击战,我们要对敌人进行脚丫子闪击战……”5月2日,吕正操率部出发,转战冀中,时西时东,忽南忽北,突出日军的铁壁合围。掩护冀中军区机关突围的二十七团以一个团的兵力对数倍之敌,坚守阵地,沉着英勇,使日伪军付出高达七八倍的伤亡代价,取得反“扫荡”的重大胜利。中央军委电令嘉奖:平原游击战是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

  在两个月的“扫荡”中,我冀中部队共作战272次,击毙击伤日、伪军11000多名。

  吕正操和他的部队给敌以极大打击。“那时,日本人一心想抓他这个‘吕司令’,直到他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后,还看到过日本人的报道说,捉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詹洪阁说。

  在晋绥军区时,吕将军曾接待中外记者代表团的采访。“我们不是开新闻发布会,而是用攻克汾阳的战斗来接受采访。”

  吕将军说,在这场战斗中,八路军、民兵和普通老百姓肩并肩浴血奋战,一切关于“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俘虏,人民害怕八路军,恨八路军”的谎言在中外记者眼前不攻自破。

  本报记者 何骞(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