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山西省民营大户治理小流域风生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4:33 山西日报

  是谁奔走在沟沟壑壑中,打坝地,保水保土?是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他们,是民营大户,他们正在担纲着我省小流域治理的重要角色。目前,大户治理开发小流域,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农民在通过治理小流域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同时,也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组数字———凸显大户治理力度

  水利厅水保局局长李文银向记者介绍了这么一组数据,到2004年底:我省治理开发小流域面积100亩以上的大户共9803户。其中,500亩以上的有4398户,1000亩以上的有569户,5000亩以上的55户,1万亩以上的23户。大户承包、购买、治理开发“四荒”面积达到了5638平方公里,年治理面积350平方公里,年治理度为6.2%,是全省治理度的1.8倍。大户总投资达到7512万元,占全省水保投资总额的近1/5。累计投资5.16亿元,占“九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财政总投资6.1亿元的85%。大户治理小流域的形式有购买、户包、股份合作、租赁4种。购买与户包是主流。在9046户大户中,购买治理的有5571户,承包治理的有2434户,股份合作和租赁治理的有1041户。治理大户的成分各异,有依靠经营工商业先富起来的农村企业家;有在职国家干部职工;有离退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农村一些有头脑、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还有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记者得知,全省最大的小流域治理开发户华德公司,是由原从事液体净化器生产的民营企业家马彰原于1996年创办的。目前,其治理开发的小流域分布在晋中、运城、晋城的10个县、市、区,总面积近6万亩,其中晋中就有3万多亩。按照他制定的《华德1000计划》,今后10年内,将在我省治理开发1000条小流域,总面积将达到50万亩。

  三种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7月中旬,记者来到了蒲县蒲城镇城关村治理大户崔保彦的葛店流域,这里原是荒山秃岭,如今正绿满山野、花果飘香。崔保彦今年48岁,1996年一次性投资22万元,在红道乡葛店购买了使用期限50年的荒山。后来,他又投资20余万元购买了大中小农用机械,开通了8公里盘山公路,建水平梯田3200亩。几年中,他投资15万元栽植经济林美国黑核桃200亩,1万多株;投资30万元栽种山杏6000亩,30万株;种玉米1000亩、土豆500亩、豆子500亩、药材200亩;退耕还林1800亩,全部为刺槐造林,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经济收入。采访中,崔保彦对记者说,他一年纯收入70万元,到3年后,光是6000亩杏树的年收入就是300万元。目前,他拥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原来的不毛之地变为今日的“绿色银行”。在我省小流域治理中,像崔保彦这种思路清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治理大户是越来越多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也越来越成熟。据水利厅副厅长张健介绍,目前我省大户治理小流域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经济园区型。如石楼县的王玉明,他在1996年购买了3300亩荒山荒坡,办起了黄河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丰产密植枣园2850亩。2005年进入盛果期,年可创利1300万元。二是牧工商一体型。如古交市的张秋维,也是在1996年购买了5505亩荒沟荒坡,至今已修梯田120亩,打坝1650米,修防渗渠2200米,建蓄水池1座,造林3000亩,并在流域内养牛200头,波尔山羊300只,梅花鹿15只,肉狗80只,固定资产达290万元,一年可收入30多万元。还有就是崔保彦的这种生态经济型。事实证明,与小规模的小流域治理开发户相比,大户由于受规模效益的吸引,治理的积极性更高,所以,无论从治理的速度、治理的思路还是从治理的质量都更高一筹。小流域治理大户,由于资金投入能力强,所以对效益和效率的要求就更高,在取得小流域的使用权后,就请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运用机械设备和雇用大量劳力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建设,一般在3年内就能使所治理的流域水不下山、土不出沟。

  两种作用———正在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小流域治理大户的发展,对我省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首先,带动了山区农业的产业化。张健对记者说,小流域治理开发大户的发展特别是原来从事工商业的大户的介入,在为我省山区农业开发注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带动了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就大户自身的发展方向看,他们首先进行农、林、牧综合开发,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以利益为纽带,为当地农民提供产、供、销服务,力求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小流域治理开发大户,多数与当地农民订有农产品购销合同,并为农民的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我省的临汾、晋中、阳泉等市已看到小流域治理大户在发展带动山区农业产业化方面潜在着巨大的效益,因此,就把小流域治理开发大户称其为庄园经济户,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如临汾市就率先提出要通过庄园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临汾农业。其次,直接增加了区域内农民和农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记者在临汾市、晋中市、阳泉市采访时了解到,大户带给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主要是用工支付给农民的报酬和收购农产品支付给农民的货款。大户在治理开发中主要靠雇用农民劳动力。一般治理开发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常年雇用的劳力平均在10人左右,每人每月工资300多元;春秋农忙时节雇用的劳力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每人每日的工资都在15至20元之间。如蒲县治理大户崔保彦,1.2万亩流域内常年用农民工20多人,每月工资600元,农忙季节时要用100多人,一天20元工资。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山区农民中是比较高的。大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带给农民的收入一般也高于普通山区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水平。在崔保彦的带动下,周边已有200多个种植药材户,收获时不管是赔还是赚,他都全部收购,药农都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风险。大户带给农村集体的收入,其绝对额虽然不是很大,但在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山区农村,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支持。有特别意义的是,在小流域治理开发大户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大户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其他多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生产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为广大山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报记者康梅芗 王恩瑞 本报通讯员王洪斌(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赵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