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仅有同情和爱远远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8:36 生活报

  “等信号的车辆刚刚停稳,不知从哪儿冒出几个人,也不跟司机打招呼,拿出抹布象征性地一顿乱擦,然后向司机伸手要钱。这些人中间不乏未成年的孩子。”相信,这情景很多司机都见过,这是一种经过变异的乞讨行为。被他们骚扰过的人们一面为他们“玩命”讨钱而担心,同时也不免因为他们的死缠烂打而投去厌恶的目光。

  人们不喜欢流浪乞讨人员的原因很多,他们散见于街头巷尾,固然有碍于市容,但更
重要的是,一些乞讨人员的身份也令人怀疑。

  近日,某报做了一篇揭秘“乞讨村”的报道,被全国的报纸广泛转载,该报记者通过走访甘肃省岷县小寨乡的两个行政村,亲身感受了“乞讨村”里的种种现实:乞讨致富者被看做能人,用讨来的钱盖了新房是值得自豪的事,某小学90%%的学生都有乞讨经历等等。

  比记者的文字更引人注目的是报纸所刊载的图片,其中一张照片显示,头戴解放帽的老师正苦口婆心地给小学生讲道理,而他身后的黑板上写着“假期乞讨教育”六个大字。

  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假期乞讨教育”是绝对陌生的事情,但在小寨这个贫穷的地方,每到寒暑假临近的时候,各个学校都要开展这样的禁讨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孩子留在本地、留在学校,为的是不让孩子流落、迷失在繁华的都市,也为了保护孩子的尊严与自信。当然,仅仅依靠“假期乞讨教育”是不可能杜绝乞讨现象的,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压迫与推动,孩子们仍然会在大人的带领下,“欢天喜地”地来到城市里,寻找他们的财富。

  乞讨者虽然被很多人视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但每个乞讨的孩子都付出了超常人的代价:不仅是终日流浪街头的“劳其筋骨”,还有饱尝白眼的“苦其心志”。

  近来报纸和网上就某些经济发达城市立法设立“禁讨区”的所谓“禁乞”问题接连发表了很多文章。看到“假期乞讨教育”这样的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不知道的问题。(生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