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藏:科技改变给藏族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2:21 中国西藏新闻网

  去西藏之前,我对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有过种种想象。6月下旬,我随中国科协采访团走访了林芝、山南和那曲等地,耳闻目睹,许多景象都出人意料。这里记述的只是西藏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一些片断,而这些片断无不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给那里的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地点:林芝地区巴河镇嘎拉村

  人物:洛桑群宗

  主题词:非正规教育

  德吉拉珍家是一个殷实的家庭,二层雕梁画栋的楼房收拾得干净利落。她的妈妈一边张罗着大家喝酥油茶,一边叙说着科技培训给家里带来的变化:原先家里少吃少用,德吉拉珍参加非正规教育掌握了技术,回家传授给父母,家里如今年年有结余,吃穿用都比以前讲究多了。

  可惜德吉拉珍这些天在山上采虫草,没法与她面对面交流。陪同参观的镇干部见我们有些失望,就把我们领到了洛桑群宗家。

  洛桑群宗见到这么多生人有些羞涩,低着头,搓着手,轻声地告诉我们:参加培训,我学会了种蔬菜、圈养猪,家庭收入增加不少。我第一次知道牛肉除了煮着吃,还可以煎、炸、炒;猪肉吃不了可以灌成香肠。

  非正规教育项目确实让洛桑群宗和她的伙伴们受益无穷,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实施的这一项目旨在提高校外儿童(特别是女童)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实现儿童权利,该计划2001年实施以来,陆续在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强洛村、孜木宗村、扎玛村、拉如村、嘎拉村各建成一个乡村青少年学习中心,定期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

  告别洛桑家时,我们悄声问她:以后有机会还去参加培训吗?洛桑认真地点了点头。

  地点: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

  人物:达瓦次仁

  主题词:科技致富带头人

  在昌珠镇,我们接连采访了三处科技示范户,先是参观了由一对湖北的养鸡专业户指导的十户联营养鸡场,继而是一户菌类养殖示范户,然后是大蒜种植专业户。

  实话说,与内地相比,这些科技示范户规模不大,才刚刚起步。然而,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是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习惯了老观念、老传统,老百姓起初对科技很排斥:村干部送来了杀虫剂,村民们说不能杀生,把杀虫剂一扔了之;技术员教大家使用太阳能,上了年岁的人说这要把太阳累坏了;养的鸡发生瘟病,老百姓说这是神在惩罚,只愿烧香磕头不愿意给鸡舍打药。

  如何让老百姓科技致富?山南地区科协先后举办了4期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班,增强他们依靠科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以实现村有带头人,户有明白人的目标。达瓦次仁就是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这位憨厚的藏族中年汉子,靠食用菌栽培致了富,却始终不忘帮助贫困户,别人一包菌包卖5块钱,他只卖3块5。培育菌种中遇到问题,他就在自家的电脑上查找资料,掌握技术后再传授给村民。能帮助别人脱贫,我吃点亏不算什么。达瓦次仁说。

  望着满屋子蒜头,索朗多吉笑得合不拢嘴。说起来,当初下决心种大蒜可是不容易。村干部走东家串西家,磨破了嘴皮子,村民们依旧不动心:那东西还能当饭吃?!后来,县里与村民签订协议,承诺如果种大蒜不成功,将按照种青稞的收益补偿。索朗多吉和其他几户村民成了吃螃蟹的人,2004年9月,他们在祖祖辈辈种青稞的土地上种下了大蒜。收益出人意料的好,同样一亩地,过去每亩收益480元,如今4000多元,整整翻了10倍。

  事实最有说服力。看到索朗多吉他们种大蒜致了富,其他村民也跃跃欲试,大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00亩增加为今年的四五百亩。

  地点:那曲地区古露镇

  人物:卓玛拉吉

  主题词:科技是生产力

  日近正午,一辆科技大篷车徐徐驶入那曲地区的恩尼草场。牧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嗬!这回送来的书是《教你学技术》,牧民们领了书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书里讲的东西很实用,生产生活中都用得上。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卓玛拉吉说。可不是,怎样培育自耕苗?、产羔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防治鸡瘟?这些都是牧民们最想了解的知识。

  知识改变着牧民们的生活。畜牧业是那曲地区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靠天养畜状态,草场退化严重,鼠害盛行。那曲地区科协对1万多名牧民进行培训,截至2004年,累计建设网围栏草场1640万亩,改良退化草场30万亩,建设牲畜棚圈3400多平方米,完成人工种草16万亩。

  掌握了技术的牧民开始产业开发,位于古露镇上的奶制品加工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2004年10月,由68户牧民入股办起来的。所谓入股,就是每户拿来3年酸奶和5年拉拉(藏语:奶酪)。如今,厂里生产的羌牛牌酸奶不仅畅销那曲,在拉萨也很走俏。到今年2月,厂里的利润已达14万元,这是以往自给自足时牧民们无法奢望的好收成。这是我们牧民第一次用上科技,并用科技赚了钱,这比一家一户干强多了。镇长索朗多吉说。离奶制品加工厂不远,是由20户无畜户组织起来开办的古露镇三八纺织厂。科技也是生产力,今后我们要帮助更多的牧民科技致富。卓玛拉吉说。(来源:《人民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