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3:51 山西日报

  ·现有矿井数量减少30%·重点产煤县关闭9万吨以下小煤矿·经过5年努力使30万吨以上矿井产量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的90%·全省矿井个数降到2000个以下·资源回采率达到56%以上在8日召开的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会上,代省长于幼军强调,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是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煤炭安全检查生产水平的重要前提。目前,我省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比
较成熟8月8日,省政府在太原召开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会议。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关系到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代省长于幼军强调,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是我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煤炭安全检查生产水平的重要前提。他要求全省各级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创新思路,把握关键,综合推进,推动我省煤炭经济走上集约发展、循环发展、高效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全省上下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资源消耗高、浪费严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而且必将受到经济规律和大自然的严厉惩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考虑通过投入技改资金,用增量调整的办法来带动煤矿的联营改造,促进煤矿的整合。由于当时公司制、股份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利益关系不好调整,人们的资源意识不够强烈,普遍不愿意进行联营改造。同时,由于煤炭市场疲软,企业资金不足,煤矿联营改造总体上成效不大。随着近年来全省关井压产工作的深入,煤炭总量适度控制和市场价格趋好,煤炭企业效益普遍较好,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改造投入的资金实力,而且小煤矿业主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上规模、上档次的愿望比较强烈。另外,长期以来煤矿开采的资源都是行政审批无偿使用,导致部分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掠夺性开采,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目前,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在这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了关于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具体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使现有矿井数量减少30%,重点产煤县关闭9万吨以下小煤矿,提高井型规模,经过5年努力,使30万吨以上矿井产量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90%,全省矿井个数降到2000个以下,资源回采率达到56%以上。省政府要求,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多数会涉及到采矿权、产权调整和变更的问题,也必然会涉及利益调整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几个煤矿的整合,如收购、兼并、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对煤矿企业的有形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处置,或作价入股或转让,然后对采矿权价款评估,将采矿权价款作为无形资产折入企业法人财产股份(作为国有股或购买人股份)。按股权比例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利益分配。国有股收益和变现采矿权价款的县级分成部分,主要用于对煤矿企业所涉及乡镇、村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公益事业和维护农村原有的办矿利益以及对合法矿井的关闭补偿等。这样可以比较好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和利益关系,从而使我省的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顺利推进。在采矿权人之间或采矿权人与投资人之间就采矿权归属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不能强行确定采矿权价款交款人(即明晰采矿权人),以免引起权属纠纷。第二、要严格办矿门槛,充分发挥国有重点和骨干煤矿的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从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从严控制小煤矿的准入条件,严格和提高办矿门槛。引导、鼓励、支持省内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地方国有骨干煤矿和其它大中型煤炭深加工企业对地方中小煤矿实施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进行资源整合和改造,组建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重点和骨干煤矿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联系协调,地方政府要解放思想,从长远和全局考虑,支持国有重点和骨干煤矿对地方煤矿实施区域性整合和重组,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以股权为纽带,形成区域性的煤炭集团,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整体素质。第三、从严控制产能规模和资源增量。资源整合是以县、区(市)现保留的矿井为基础,通过煤矿之间合并井田、联合改造,以及对已关闭矿井的剩余资源、零星边角的空白资源及相邻煤矿所划出资源进行整合,压减矿井数量,提高单井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原则上资源整合后新增资源面积不得超过整合、关闭前全县、区(市)煤矿已占用资源总储量的10%,新增生产能力不得超过整合、关闭前全县、区(市)总生产能力的10%。各县、区(市)不能借整合之机盲目追求增加产量、扩大资源。对于下组煤尚未整体开发的重要矿区,不允许整合下组煤。对于重点产煤县年生产能力不达30万吨的单座煤矿不允许整合(增扩)已关闭矿资源和其他空白资源。第四、资源整合要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省政府对资源整合提出了总体的要求和目标,但就每个市县而言,资源赋存、环境、运输等条件千差万别,应坚持区别情况、有保要压的原则。一是要看资源赋存条件。对易于整合和实现规模开采的区域应给予支持,而对难以实现整合和规模开采,特别是对大矿周边危及大矿资源和开采安全的小矿要坚决予以关闭。二是要看延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对煤炭延伸和加工转化搞得好、有潜力的煤炭企业和区域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三是要看煤矿开采与周边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是否协调。对一些重要的水源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和城镇发展空间,要加大力度,进行整合,压减矿井数量和生产规模。第五、要确保实现矿井数量压减目标。我省现有3800多个煤矿,4000多个矿井,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只有把矿井数量压下来,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才能有效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省政府决定把煤矿数量压减30%作为这次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安全许可、关闭小矿、联合重组等各种措施,保证压减矿井数量30%目标的实现。同时把煤矿安全生产许可工作与资源整合有机结合起来。凡列入资源整合的煤矿暂时不组织安全生产评价,也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待整合工作完成后,再进行验收,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到年底完不成安全许可的煤矿实施关闭是指现有生产的独立保留矿井,不包括资源整合后的矿井。资源整合后的煤矿只能是一矿一井一个系统,不能搞假整合,不能搞一矿多井。同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要科学编制和审查煤炭资源整合与有偿使用方案,它决定着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认真核实资源储量和合理确定采矿权价款处理方式,资源储量的真实性决定着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方案的科学编制,也决定着采矿权价值的实现程度;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切实为煤矿搞好服务。省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简化程序,协调配合,扎实工作;加强对资源整合实施工作的监督,通过对小煤矿实施资源整合,进行联营改造,以减少矿点、扩大规模、优化矿井布局、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大型煤矿对地方中小煤矿实施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提升煤炭整体开发水平和竞争力。杨珏张谦

  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

  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就是对现有煤矿矿区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将相邻两个以上煤矿井田资源合并,统一部署开采,进行采煤方法改革,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管理上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并实现采矿权有偿出让。通过资源整合和有偿出让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小煤矿矿区面积较小,布局不合理,部分小煤矿越层越界或主要井巷工程设施在界外,一个矿发生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往往会波及周边矿井。通过合并井田,扩大矿区范围优化矿井布局,既可解决越层越界问题,又可以实现壁式开采,提高煤矿开采回采率和机械化水平。二是资源整合可以通过股份制等形式,明晰产权关系,实现资源有偿出让,推进采矿权资产化管理,使资源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可以使乡镇煤矿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清晰、经营方式不规范、管理混乱的状况逐步得到解决。三是避免非法转让采矿权行为的发生。乡村集体煤矿多次转包,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急功近利,采易弃难、采厚弃薄行为较为普遍,作为采矿权人的乡政府、村委会等集体组织由于无偿取得矿产资源的开采权,不珍惜资源,怠于管理,坐享其成,事实上放弃了作为煤矿产权主体的权利。四是鼓励和支持大型煤矿兼并、收购、重组、联营小煤矿,可以充分利用大矿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改造传统小煤矿,促进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壮大。(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