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树枝挑出脖梗弹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8:10 华商网-华商晨报
树枝挑出脖梗弹片(组图)
  1943年冬,山东清河军区主力部队战士向滨县、蒲台一带人民宣传抗日政策 资料图片
树枝挑出脖梗弹片(组图)
李凤桂讲述当年抗日鲜为人知 的故事

  本报记者 田卫涛 摄

  日军刺刀捅死800多中国人

  我老家住在河北省的吴桥城,这是一个四面都有城墙的小城,我家就住在离东城门不到100米的地方。

  在日本鬼子进城的时候,我们曾经关起城门进行了一个月的英勇反抗,因此,后来吴桥城有了铁城之称,但最终还是由于寡不敌众,小城失守。

  疯狂的日军不管青红皂白见人就抓,抓住就送往刑场。

  当时的刑场就在东门外护城河石桥的左面。我眼睁睁地看着800多个中国人被日军杀害,当时的护城河已经干涸,这里就是被杀者的坟墓。他们不是用枪来杀人,而是用刺刀往活人身上捅,把人推下去还要扎个透,护城河顷刻变成“血河”,哭喊声惊天动地。

  这些日本人还用锋利的铁钩子把青壮年的肚子豁开,把上年纪老人的肠子拽出来……

  整理并讲述人 刘凤坤

  核心提示

  在14年的抗战烽火中,不仅涌现出众多著名将领,还有许许多多战斗在最前沿的普通士兵,他们为了祖国独立与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在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在那场战争中,身为普通士兵的李凤桂(副军职)脖梗被炸伤,战友用树枝将他的弹片挑出,忍着剧烈的疼痛,他继续坚持战斗,演绎了感人一幕。

  李凤桂用手指着自己后脖梗子上的伤疤。

  那个在抗日战争中留下的伤疤,现在仍然能摸出一个深坑。而在那颗炮弹碎片钻入李凤桂脖子以后,他拒绝走下火线。

  “日本鬼子把我们整个村子都给祸害了,我是恨啊,所以才去参加的八路军。”说起自己的抗日生涯,李凤桂满腔愤怒,“我参军目的很明确,为的就是要报仇雪恨,负了伤,这让我对鬼子更恨了。”智杀汉奸汉奸去到另一个据点传送情报,途中绑腿松了,

  四个村的先锋队长趁机将其围住撂倒

  李凤桂的抗战史要从1937年说起,那一年日本鬼子杀进了他的老家山东省博兴县。出于保家卫国的需要,村里很快成立了由八路军领导的抗日青年先锋队,17岁的李凤桂就是这个队的队长。

  当时,鬼子通常在每个乡设一个据点,由于各据点间离得远,通常一些不重要的情报由汉奸骑自行车传送,情形与电影《小兵张嘎》里的汉奸行径略似。

  有一天,两个汉奸去到另一个据点传送情报。走到半路,突然有一个汉奸的绑腿松了,缠在车链子里,摔倒在地;另一个则继续前行,拐进了一个高粱地里。

  就在那个汉奸爬起来解绑腿时,李凤桂和其他三个村的先锋队队长恰好经过,他们彼此对了一下眼神,拿着镰刀悄悄向汉奸走去。

  这时汉奸也发现了他们,高声说:“你们是干什么的?别过来,别过来……”“老总,你怎么了?我们帮助帮助你啊!”其中一个队长怕汉奸手里有枪,机智地说。

  “不用你们帮助,快走开!”那个汉奸说得很急促。

  四人听了这话心里有了底,渐渐散成一个扇形……一个队长跳上去把那个汉奸撂倒,然后其他三人一起上,牢牢扼住汉奸的脖子。

  “那个汉奸还在拼命挣扎,我们其中的一个队长操起镰刀就给他开膛破了肚……”李凤桂回忆说,“汉奸当场毙命,我们把他的尸体抬进了高粱地,把他给埋了。”入党后参军自己和连中1/3的战士都没发枪支,于是与鬼子面对面拼大刀,成了他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全部记忆

  1939年11月,李凤桂所在的村子遭受了灭顶之灾。鬼子为了报复我军对他们的进攻,派出重兵血洗村庄,一天内就烧毁房屋47座,强奸了13名妇女,杀害45人。

  日军的暴行激怒了年轻的李凤桂,他决心参加八路军,为受欺侮的乡亲们报仇雪恨。但村里的老地下党员告诉他说,当八路军最好要先入党。李凤桂毫不犹豫地说:“那我马上写入党申请书。”

  1940年5月,李凤桂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几个月后被批准入党。10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当兵以后,李凤桂却很快发现,自己和连中1/3的战士都没发枪支,于是与鬼子拼大刀,成了他第一次参加战斗时的全部记忆。

  “1941年1月15日,当时我在山东博兴县大队三中队当战士,驻王家集据点的日伪军250余人,突然出动,到村子里烧杀劫掠。”李凤桂回忆说,“我们县大队跟随清河军区部队立即赶来将敌人包围,并展开了激烈交战。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给敌人以歼灭性打击,日本指挥官佐藤被击毙,中队长何田被击伤。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我们乘胜追击……”

  就在追击过程中,村子东北角一民居院里突然跳出一个鬼子兵,端枪喊喝着向李凤桂所在班战士李树臻冲来,小李一跳躲过了这一刺,那个鬼子就又向战友冯玉刺去。

  “看到鬼子要跟我们玩命,我和战友们也红了眼。战士董嘉宾举刀砍向鬼子头部,‘哗啦’一声正劈到鬼子的钢盔上,没把他伤着。”李凤桂说。

  “当鬼子又向小李刺去时,我从后面冲上去,攒足了劲,举刀向鬼子右侧砍去,只听他‘嗷’地一声栽倒在地,但右手仍然持枪不放。这时我们四个人一齐上,小李和小董二人把鬼子枪夺下来并举枪刺向敌人的胸部,他当场就完了。”李用手当刺刀,向记者比画着。

  这次战斗,我军共击毙日伪军30余名,击伤日伪军50余名。后来博兴敌人前来增援,上级命令部队马上转移。这是李凤桂当兵后,第一次与鬼子面对面拼大刀,缴获的这支枪是他们连的第一支日本大盖枪。被敌人包围弹片钻入李凤桂脖梗中,顿时鲜血直流,排长用树枝将弹片挖出,他负伤坚持战斗,部队最终突围成功

  1942年5月12日,当时李凤桂在清河军区直属团3连当战士,其所在营奉命到小清河南执行任务。

  敌人获悉情报后,立即出动日伪军1500余人,将该营和县大队突然包围在大王家桥村。“我一营和县大队在李五功营长指挥下,依靠王家桥的围墙与敌交战。从下午3时起,敌人连续3次发起冲击均被我军击退。日军六零炮炮弹不断在我阵地上爆炸,一发炮弹在我头顶上空炸响了,几乎与此同时,连长李秀峰高喊卧倒,我迅速趴下,这时一枚弹片恰钻入我脖子里,顿时鲜血直流……”李凤桂回忆着。

  这时卢排长一看,马上跑过来帮他包扎伤口,见弹片在脖子里,怎么也弄不出来,就随手在地上捡了个树枝硬把它给挖出来,然后用自己的手指伸进伤口紧紧地按着,又用他的给养袋在李凤桂的脖子上紧紧地绕了4圈。

  “这时连长过来问我,还能坚持不,我说没事,请连长放心指挥战斗吧……”说到这里,李凤桂的声音又高亢起来,“黄昏来临,营长命令部队向小王桥突围,最终突围成功。此次战斗,我军共毙伤日伪军70余名,指导员岳华和二连长崔献义等28名同志牺牲,这是我第一次在作战中负伤。”敌军大“扫荡”整个部队都被打散了,而敌军渐渐把我军包围在海滩上,李凤桂只好命令部队和百姓入海避敌

  1943年7月,李凤桂被调到渤海军区直属团一营三连任副指导员,在这期间,清河军区部队对日伪军展开了连续的伏击战、地雷战。

  7月27日,我军直属团三个营奉命包围了博兴西王文据点,营长命令李凤桂所在三连作为突击队,连长张建侦又命令一二排为预备役队,命李率领三排作为突击队。

  “三排七班是爆破班,他们在排长霍兰田的带领下,连续五次爆破排除了敌人的障碍。在敌人碉堡被炸开两个口子时,部队展开猛烈攻击,交战一个小时,击毙日伪军60余名,俘获日军3名、伪军团长等450名,缴获轻机枪8挺、长短枪400余枝、子弹5870发,这次战斗使我们的武器获得了很大的改善,还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呢。”李凤桂很兴奋地回忆说。

  1943年9月,日军集结了机动兵力26000余人,配备汽车80余辆、飞机10架、坦克10辆、军舰两艘,在日军十二军团长喜多的指挥下,封锁了渤海海岸,对清河军区进行了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手段最残忍的拉网合围的“大扫荡”。

  与清河军区相邻的渤海军区机关和主力也被迫转移清西,只令一营和地方武装,对敌实施空舍清野,分散打麻雀战、地雷战牵制敌人,掩护群众转移。李凤桂营在李丕功营长指挥下,先后与敌人交战5次,随战随撤。当时战斗打得非常艰苦,战士们既吃不上一顿饭,又没有水喝,只能靠背的炒黄豆充饥。敌人却还在背后一路追击。

  “到9月25日,我部退到沾新县(号称‘渤海北大荒’),刚在野鸡汪村暂短休整,敌人马上就围了上来,交战一小时后,我军得以突围北上。突围过程中,我左腿受伤了,我只好把左腿绑带解开,仔细捆好忍痛北撤。”李凤桂讲述着。

  到了下午4点,整个部队都被打散了,而敌军渐渐把他们包围在海滩上。大部队联系不上,自己一个排的部队要担起战斗和保护老百姓的双重任务,于是李凤桂只好命令部队和百姓入海避敌。

  “当我们走到海水齐胸深的地方,我们就停住了。在海里战士让小孩子骑在肩上,有的战士扶着老人,我们把带的黄豆分给老人们吃,同渡难关。黄昏到了,海边是堆堆篝火,那都是敌人点的。”李凤桂讲述着。

  海水涨潮了,李凤桂也让军民跟着海水往前走,还是走到海水齐胸深的地方停住,然后退潮时再退回去。

  清晨李凤桂发现滩上的篝火灭了。“我派了两名战士到前面去看看,他们回来说,敌人已经撤退了。我们这才上了岸。老百姓眼含热泪说是亲人八路军救了他们。”李凤桂说,“一位老大爷指着我的腿说,指导员你的腿受伤了,还保护我们。我说大爷,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有难同当!”本报记者何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