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百姓点题:七夕·情人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0:33 温州都市报

  “七夕节”形式落寞无碍文化传承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民间历来有遥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或躲在葡萄架下偷听两人脉脉情话的习俗。这个“七夕节”现如今通常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与西方舶来品———2月14日的“情人节”算是配套。因此,近年来,舆论也多关注这本土情人节与洋情人节在国人中所享的不同待遇。于是,我们就都
有了“大发现”:洋节火爆异常,本土节日分外冷清。进而引出一个沉重无比的思考题———“民族传统节日在渐行渐远,该如何复兴?”年年如是,俨然成了规律。

  在笔者看来,对于“七夕节”,国人自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也会有自己的过节方式,除却对此节日一无所知的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人不但熟知,而且理解程度比部分“忧患之士”还要深刻。很显然,“大把花钱消费”也即部分人所谓的“浪漫一下”,并非“七夕节”的真谛,更非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难不成在这个日子里不大举花费、不上商家的钩就有错吗?所谓的“七夕节”相对西方情人节而言比较落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二者压根就不是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具有什么可比性,而由此而来的诸如什么“文化传承出现裂痕”之类的论调,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其实,“七夕节”表面上或形式上的落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无碍。现下,有部分人或许患上了“传统文化忧思症”,遗憾的是,其在对自身病症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还硬是搞出一个“民俗文化复兴”的大题目用以哗众取宠。这么说,当然是有根据的,比如国人对待春节就是个典型的例证:一年一度近20亿人次的大迁徙,不正充分表明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国人血脉、根植国人心目当中吗?而七夕节、端午节、寒食节等非但没有被人们忘却,反倒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清晰。是谁规定传统节日就得像洋节一样“热热闹闹”地过?国人平静一点过“七夕”又有什么不好?

  就着“复兴传统”的论调,笔者以为,纵使说有必要“复兴”,也要先弄明白“复兴”之主旨何在。勿庸置疑,“复兴”最首要的还应是,从深挖细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入手,使之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文化心理,如此一来,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润物细无声”中便得以很好地传承,民族精神也将得以铸造。而这显然比号召、引导人们进行吃喝玩乐等商品消费或大搞花里胡哨的过节形式要重要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孙凤忠

  本期点题者:枫叶飘扬 孙凤忠 张鲲翼

  炒热“七夕”

  好好秀一把

  点题背景:在坊间一直将七夕说成中国式情人节。随着本周四,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日子的到来,能否将传统节日进行法定化的探讨声再起。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这个论坛将选择在“七夕”当日在武夷山召开。南京一些心急的情侣早已打起行囊急奔而去。(8月9日《江南时报》)

  据悉,此次共有武汉、上海、南昌、广东、厦门等七趟情侣专列,尽管南京方面没有专门列车,但情侣转道上海就能成行。据介绍,此次随情侣一起上武夷山的还有来自日本、丹麦、韩国和中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民俗专家、大学教授聚集武夷山,他们将就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把七夕定为法定节日之事进行论证和探讨。

  将七夕说成中国式情人节还是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的,而且现在也有着一定的需求。虽然说年轻人也肯定是可以过中国情人节的,而且他们肯定还是主力军,但中老年人也可以过了呀,因为过那个洋情人节的中老年人实在是有限。

  事实上,如果七夕真的能够成为法定假日,那绝对是好事一桩。这个节日刚好在“五一”和“十一”之间,此时的人们已经多多少少患上了一些假日饥渴症了。而且孩子在放假,也正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而又热又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人们也真的需要放松一下情绪了。但要想让七夕成为法定假日,仅仅靠人大代表们的呼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首先要形成一个在民间过这一情人节的基础才是最关键的。而要想在民间热起来,没有商家和媒体的炒作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希望商家和媒体联手炒热七夕,让我们大家都好好地秀上一把。枫叶飘扬

  洋节日和传统节日

  遭遇同等尴尬

  点题背景:今年的8月11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然而今年以“七夕”为主题的活动非常少,群众能参与的民俗活动几乎没有。北京的书店中只有王府井新华书店是惟一明确表示要搞“七夕”活动,和西方情人节那种热闹的商业活动相比,这个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节日稍显落寞。(8月7日《北京娱乐信报》)

  近年来,西方的“洋节日”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不止是象征着伟大爱情的七夕佳节在青年人的头脑中早已被西方的“情人节”所取代,就是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举国重视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比起来,也逊色不少。西方节日大有取代传统节日的趋势,于是不少专家学者急呼,请保护自己的传统节日,以免遭受西方节日的“侵蚀”。

  笔者认为,在我国进入商品社会以后,无论是西方节日还是我国传统节日都成了商业炒作的棋子,它们正遭遇着丧失其文化、精神内涵的同等尴尬。我们与其为传统节日的褪色奔走急呼,不如找出我国在商业社会中发展宣传传统节日的正确途径,这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健康独立地发展。

  勿庸置疑,每个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由某个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所引发。作为后人回顾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只要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仍有意义,这个节日就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我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巧节等等,从古至今,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也是很有意义的节日,象征着关爱、家、和平、慈善等等。

  然而,无论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在我国都发生了褪色,我国传统节日更是在西方节日的大肆宣传之下而被人渐渐淡忘。春节,就是吃个团圆饭和饺子;中秋节,也只剩一个吃月饼了,再看不到以前的祭月拜月、耍满天星、摸秋、演皮影戏这些节目了;端午节,媒体上充斥的是“天价粽子”和“贵族粽子”等消息,而没有屈原那悲壮爱国的情怀了。而就是这个月饼和粽子中也搀杂了太多商业因素,文化的东西很少,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越来越变味了。在我国,看到整条街的商店都满挂着圣诞装饰,但圣诞精神却没有引进到中国。

  目前,在我国所有的节日都意味着一个可以全民购物、促销的机会。可以看出,不是西方节日“侵害”并有“取代”我国传统节日之意,而是我们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迷失了自我,只看到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内涵。我们也不要抱怨洋节日抢了传统节日的风头,而是要注意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商业化的冲击,我们如何看待经济和利益的关系。 张鲲翼

  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或者还有更好的话题,请及时给我们投稿。

  一、传真:88831147

  二、邮寄:市区公园路53号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厦709室温州都市报“百姓观点”版

  三、E-mail:view.point@mail.china.com(来稿请写明真实姓名、通联地址与电话)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