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一条河流的早夭默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16:08 时代信报

  桃花溪“走了”。

  一条流经重庆主城区的著名河流已经“乘鹤西去”。

  这条河流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曾经让我们做过很多的梦,它曾经是我们童年天空中最美的一道彩虹,桃花溪整治工 程曾连续多年被列入“十大民心工程”。今日之桃花溪已
然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多少年来,拯救桃花溪、拯救这条孕育了重 庆西部主城的母亲河、“不信桃花唤不回”的誓言,始终在我们耳边回荡!

  要说出这句话很难,要说出“桃花溪走了”这句话非常大逆不道,就好像要宣布我们的一位在十余年中一直处于植物 人状态的亲人已经去世一样。确认桃花溪的“生理死亡”与科学无关,与事实无关,因为即便是那些自认为爱它的人,也参与 了谋杀它的过程。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呼喊“拯救桃花溪”的口号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和信念。那高亢入云的口号是 我们献给躺在医院无菌特护病房中的植物人母亲的一个吻,一个遥远的飞吻。实际上,我们早已习惯于失去她的生活。

  重庆人拯救桃花溪的行动由民间呼吁转为政府操作迄今大概有十四、五年了,但非常奇怪的是,似乎从来没人认真探 究过:我们——为什么要拯救桃花溪?

  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去拯救一条必然将与地方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以及市民对于幸福价值的流行判断发生冲突的自然河流 ?一条流经主城的河流对于一座工业大都市而言,意味着什么?除了城市下水道的“功能”之外,我们对于一条现实的河流还 能够作出些什么文化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大地美学层面的描述?当河流的生态功能、人文意义、美学价值与某 个企业的圈地、某个楼盘的开发、某个广场的规划、某届政府的施政选项相矛盾的时候,我们将作何选择?谁来帮助政府管理 者作出选择?我们是否设立过这样的民意表达程序——在批准实施一项必然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决策之前,先将其 后果与风险告知市民,让城市的主人充分发表意见?

  不错,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有关部门就已意识到桃花溪污染的严重性,并不惜以滚动方式投入巨资对其进行 了长达十数年的治理。然而最可叹的就在这里,也许,连治理人自己也没真正弄明白过——

  河流的生命是什么?整治桃花溪能够给城市带来什么,而不只是避免什么、掩饰什么?

  河流是要呼吸和流动的,河流的呼吸来自于它从其流域土地中获得的自净功能;而要保持河水的流动,就得保证其上 游水源涵养地的生态原貌不被破坏。换句话说,河流的治理,首先是流域生态的保护或还原。一条有生命的河流,其流域两岸 绵延着的,应该是丛生的水草和成片的绿地;而不应该是污水横溢的工厂、密不透风的商厦,更不应该是如坟冢一般并肩耸立 的垃圾山。治河的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分享河流之美而不是为了遮掩已经形成的“城市烂疮”。

  桃花溪整治的荒谬逻辑就这样突现出来——一方面,我们在深挖河道,清除淤泥,甚至一度使用了高科技手段直接向 河水中不停充氧;另一方面,我们将河道做上水泥护衬、条石护壁,把河岸人行道统一铺上了光洁的地砖,在一些流经居民区 的河段,干脆盖上了水泥板,蛮横而霸道地割断了河流与河域的水系交换,使一河流水变成了死水、臭水!阴沟水!原本生机 勃勃的自然水际,变得寸草不生。看不见游动的鱼儿、点水的蜻蜓,听不到悦耳的蛙鸣、蝉鸣,更别说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了。与此同时,滋养桃花溪河水的两岸流域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被如林的高楼、密集的工厂和沿河岸野蛮倾倒的垃圾节节进 逼地吞吃了,荼毒了……

  一条消失了流域的河流还是河吗?

  一条停止了呼吸的河流还有生命吗?

  一条没有生命迹象,失去了上游支流,失去了任何生态功能、人文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市下水道,还值得投入巨资、 年复一年地“拯救”吗?

  一支百余人的治河队伍,像西西弗斯一样,年复一年地与数十万上百万人的污染行为(包括一些有背景的“反治理” 商业行为)作战,有意义吗?

  不必再痛心疾首了——让我们在这个橙色高温警报不断的夏天,为桃花溪垂首默哀吧!它陪伴了重庆市民多彩的童年 ,它在自私的人类开始变得肆意妄为之前,曾携带那么多快乐的生命自由地流淌着;而今,它终于死了,臭了,远离了我们大 汗淋漓的梦境。让我们为桃花溪立一块碑吧!不是为了表彰功勋,而是为了反省,为了悼念,悼念一位童年早夭的伙伴。让我 们把这块碑当作一壁“哭墙”、一方“醒石”、一面镜子,一卷教材,以铭记我们昨天的无知与今天的痛悔。明天,我们可以 带着孩子们到碑下来,举行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我们要让他们面对桃花溪的“墓志铭”举手宣誓——让这些未来的公民、未 来的市长、未来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明白:人类对环境掠夺得越多,就距离人类追求的幸福价值越远。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