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机场二分时空三座老桥(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08:17 华商网-华商晨报 | |||||||||||||||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蔡敏强 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景致不只是在诗词中可以找得到,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东部———东塔机场附近,如斯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是您有没有想到过桥也有兄弟之分。在东塔机场附近就有这样三座老桥,它们建成于同一年代,存在了相同时间,经历了同样的历史,俨然兄弟一般。机场老桥两两相望 机场北桥在北部,民航北桥与它毗邻,机场正门处还有座机场正门桥,就是这三座围绕东塔机场而建的桥,像兄弟一样。 其实这三座桥的修建都是与东塔机场有着密切关系的。 上个世纪20年代,奉系军阀张作霖打下了北京南苑机场,北洋军阀的好多飞机让东北军十分羡慕,张作霖一句:“都给我拉回家去。”这些飞机就被拉回沈阳来了,可当时东北还没个飞机场,于是就选中了这块城东郊外的菜园子,在这里修了个东塔机场,从此东北就有了航空。 机场傍小河沿而建,于是通往机场的路就涉及到过桥的问题。有人提议把小河沿填平,变成道路算了,可是张作霖却不同意这种想法,他认为小河沿之所以在当时那样兴隆,就是因为有了这河水。非但不能平,还要好好保护。于是便在河上修了三座桥,通往东塔机场。 据当地老人讲,机场北桥原为木头结构桥,在十几年前进行了重修,换成了混凝土结构,其他两座桥也有不同的修缮。只是3座桥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成了高龄且有些虚弱的老桥。可是却没有人提出过要拆掉它们的意见。 “一开始的时候,木头桥基本很少有机动车通过,所以走在上面感觉十分安全。后来发现,这3座桥是最捷径的路,走起来方便。”赵玉柱老人对记者说。 方便是人们不愿拆掉3座老桥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对老桥的感情很深。赵玉柱老人回忆自己童年不仅在桥上拿方砖当参照物,玩过“跳房子”游戏,还在老桥上练过短跑(机场北桥长度刚好20米),现在又拿老桥的栏杆做压腿用的杠子。 像赵玉柱这样对老桥念念不忘的人很多,于是在由大家自己决定老桥去留问题的时候,大家几乎都赞成留下老桥。所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计算过维修老桥所用的成本时才发现,跟新修一座桥竟不分上下。 当然说起老桥的现状是:他们还健在。老桥新桥各行其职 3座年代相同又紧密相邻还年代久远的桥在沈阳极为少见,这也增加了机场3座桥的价值。不过,令大家好奇的是,在当初那个年代,为什么会一口气建了3座桥呢?要知道当初这可以算作一项不小的工程。 当时,修建东塔机场的时候,机场就被寄予厚望,认为这是和老北站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围着机场可以再出来一个像北市场一样的地方,所以愿意投入。当时设计两座朝向相同的桥是为小河沿的人建的(小河沿在当时的热闹程度可与北市场比肩),而另一座桥是为其他方向的人而建。实践证明,三座桥已经满足了需要,所以没有承受太大压力,这也是可以保存到现在的一个原因。 当然,关于为什么一下子建了3座桥还有一种民间说法。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历史阶段,全国主要有皖、直、奉三大系,还有其他一些小军阀。于是东塔机场象征了奉系军阀,而三座桥象征的是皖、直和其他一些小军阀。张作霖希望其他军阀像三座桥一样殊途同归,被奉系军阀统一。 现在与3座老桥相邻建起了六七座新桥,都是在解放以后建成的。因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东塔机场的客流量加大,到后来机场停用变成单位和住宅,一样人流不断,三座桥已经不够人车通过,于是开始修建新桥。 不过,直到今天,新桥的影响力依旧没有超过三座老桥。记者问几位老人,哪座桥是老桥、老桥建成于何时,他们都会对答如流。而问起新桥的时候,他们知道的东西却不多。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老桥的行人络绎不绝,而新桥则更多的有汽车通过。这种分工很有趣。原来,在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老桥年代久、安全系数低,适合行人通过,而且三座老桥都通向住宅集中的地方;而新桥是为机动车准备的,即使绕些路,也会从这里通过。这样的局面就使得到现在老桥也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桥老了人也在变更 桥,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两边的人踏踏实实地走过来、走过去。不过关于老桥的记忆,倒是有些特别。在东塔住了40多年的李文魁老人说:“当初过桥人为先,汽车给行人让路。” 据老人介绍,没有维修前的老桥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过,所以步行人的权力被无限放大,“假使用信号灯来做衡量,人行道的通过时间是两分钟而汽车的通行时间是一分钟。”李文魁说。 更有趣的是,在80年代的时候,老桥有些摇摇欲坠,于是除了行人通过以外,桥上居然变成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跳绳的、打牌的,还有下棋的,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尤其到了夏夜晚上,分贝提高、热情高涨,或是从国家大事说到蔬菜价格,或是象棋子摔得咣咣响,尽显沈阳人的粗犷豪爽。 其实这群人本来可以挪到别处去,但是那样汽车又该通过了。 老桥已经高龄了,不过却并不寂寞。最好的角度是站在远处观望。拎着三个方便袋的女孩迈着婀娜的脚步从老桥身上走过,她不时地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似乎在看脚下有多少坎坷。 又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却不小心摔了一跤,走在他身后的母亲立刻跟了过来。小男孩并没有让妈妈搀扶,也没有放声大哭,而是站了起来,冲着妈妈做了个鬼脸,大概他的父亲当初也有这样的举动。 告别了老一辈,又迎来了新一代,过桥的人在变更,踩在桥面上的脚步却一如既往的坚实。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新新人类,总会在走过3座老桥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看上一眼,那意思是在说:“嗨!你好!”本报记者 马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