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古生物研究:中国得天独厚的领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7:48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8月19日电(石永红、秦亚洲、战艳) 相隔15年后,再次举办的国际寒武纪地质大会19日在南京开幕。专家认为,第四届国际寒武纪地质大会选择在中国举办,表明了世界科技界对中国寒武纪古生物及地层研究等的充分肯定。与会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表示,古生物研究是中国得天独厚的领域,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古生物研究的中心。

  会前,记者走访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走进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就仿佛走进了古生物悠长的发展历史。在这座绿树掩映的院落里,收藏有12万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年代最早的形成于约20多亿年以前。漫步林阴道上,两旁摆放的一些较普通的化石也已有2-3亿年的历史。

  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海峰研究员介绍说:“中国地域广阔,各个时代的地层: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地层,不同类型的沉积,不管是海相层还是陆相层,发育都很齐全。在这些地层中保存的化石十分丰富,遍及全国,化石保存得也比较好,是世界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的宝库。在国际上,地层出露、化石保存条件能与中国相媲美的只有加拿大与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中国许多地层的化石群为世界上独有。1984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和张文堂首次在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地区发现了独特的动物化石群,后来称为“澄江动物化石群”。在其后五六年里,他们和陈均远、孙卫国研究员等人一道,多次到澄江进行考察,系统地收集了成千上万的珍贵化石标本。他们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后,轰动了全球古生物界,被列为1991年国际古生物界最重大的新闻,一些学者称之为“本世纪最壮观的化石发现”。这个化石群距今约5.3亿年,保存类型完整,很多动物的软体组织如肠、胃、口腔、神经都清晰可辨。许多动物化石个体很大,有的奇虾类大至一米多,与距今约5.7亿年前出现的个体非常小、一般仅几毫米的小壳动物相比,几乎是天壤之别。澄江动物化石群分布范围大,方圆达百里,产化石的地层层位多,对研究地球早期生物的起源、物种的爆发、分类、进化,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中外众多专家认为,保存完好、栩栩如生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能了解寒武纪早期“生命大辐射”呈生命多样性的窗口之一。

  另外,在中国山东省临朐县山旺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化石群也是世界上罕见的。

  在贵州省瓮安县发现的瓮安动物群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陈均远教授在瓮安生物群发现了贵州“小春虫”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动物化石。这一发现,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可靠化石记录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寒武纪之前4000万年,也由此证明两侧对称动物发育阶段的“遗传工具包”以及模式形成机制早在寒武纪之前的4000万年就已形成。从而证明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地球生物生命已经过了漫长的发育、发展过程。

  中国对古生物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前身就可以追溯到1928年1月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集中了国内一批老一辈地层学、古生物工作者。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李四光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经过40余年的建设,该所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专业研究机构,被一些学者誉为世界古生物学三大研究中心之一。现在全所拥有200多位专业人才,设有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化石藻类学、沉积学等七个研究室以及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博士后流动站。该所图书馆藏书26万余卷(册),中、外文期刊1800余种,是亚洲最大、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图书中心之一。

  王海峰说,中国古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总结了中国各纪地层和各门类化石;对青藏高原的地层和古生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揭开了青藏高原隆起的秘密,开创了这个“世界屋脊”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在世界上掀起了“青藏高原热”。在全球地层界线层型研究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科学家在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重要的动、植物化石群的研究及全球门类古生物的总结性研究、洲际地层对比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受到各国学者的极大重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