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修补古籍,绝活渐成绝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5:54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两位老人靠传统手艺“复活”一本本古籍,开心之余“心事重重”

  刚修补好一套珍贵的“红印本”,钊伯和唐姨开心之余不免担心:干这一行的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学这费时费心又赚不了大钱的活,眼看着传统手艺就像太阳下山,大批古籍珍宝很可能因得不到妥善修复维护加快消失。

  送来修补的一般都是珍贵古籍,真得有些胆量才能揽这个活。这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像修文物古迹,修旧得如旧,很有讲究。说起来,今年已60多岁的李钊也是半路出家。他修古籍纯粹是从小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名著,这样一来藏书也成了爱好。他当过工人,做过广告,闲来喜欢逛旧书市,喜欢收古书读古典,有古籍必然要修修补补。开始时,靠粘粘贴贴补补边角,一不小心,不是弄歪就是太厚,后来慢慢摸到规律。一套残破不全的古籍,外观能修得跟完整的一样。他纯粹靠自学,与别的收藏者交流,有时电视、报刊上有一点介绍的知识,就赶紧记下来,反复揣摩。“文革”后,他的手艺随着藏书的增加逐渐成熟。后来干脆由业余变成专业,一干就是25年。后来,过去的同事唐姨也与他合作,一干也是10多年。

  李钊说,收全清光绪版的一套《廿四史》就花了十五六年,修补好它们更花巨大心思。修古籍,至少有十二三个工序,从拆页、登记、整理,到粘贴、裱糊、装订,一项都不能马虎。有时还得自己将缺页、封面封底书文字、题签手写上去,所以各种知识都得具备一点,尤其是文学知识、书画美术技法。称手的工具也必不可少,锤、锉、锥、刀剪、针线、扫刷等。南方气候潮湿,古籍有特有的水斑,容易霉变、被虫蛀,更难修复。光选相近的纸就困难,前代的竹纸、连史纸、红丹纸恐怕只有从低档或废丢的旧书中找,即使常见的宣纸,要找到纸质纸色相近的也颇费功夫。粘贴工艺很考人,粘合剂得自己调,稠了稀了、成分不同,全影响古籍质量寿命。粘合裱托,还得非常耐心地把这两层纸弄成一层厚,用镊子一点点将纸的纤维撕下,粘合处约一根头发丝厚。两三小时做一页是常事,有的得花几天时间。除去成本,一页往往只有几角钱收入。

  他们到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南京等地交流,觉得广州的文化气氛还是不够,爱书藏书者大都是中老年人,30岁以下年轻人热爱古籍的几乎没有遇见过。

  两位老人喜欢这门手艺,眼看着一本本珍稀古籍在自己手下修旧如旧,每每按捺不住成功的喜悦。像这套红印本传世只有三套,光封面封底就修了4天,但修好后正常保存则可传几代人。

  本报记者 邝穗雄 摄影报道

  新闻报料人:李女士,获三等奖100元
修补古籍,绝活渐成绝响(图)
上图:这套稀世珍本红印本修复了

  (观宇/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