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改革创新孕育诞生全国第一个保税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07:04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是想建成货物、人员、资金出入比较自由的直接与香港接轨的大开放式的特殊经济区。但是基于国情,1984年建立的特区“二线”,实际上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深圳经济特区没能按设想的那样搞成大开放区。

  如何发挥“二线”及“窗口”作用,使深圳经济特区真正“特”起来,成为深圳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次创业的深圳,敏锐地意识到中央实行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
竞争、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发展战略,对深圳来说是争创竞争优势和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遇。深圳,再次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大胆“垦荒者”。

  当时深圳市领导设想:可不可以划一小块地方作个试验,成功了进而推广到整个特区?这样,既可以局部享有类似国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特殊政策,又可以为特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先行探索,投石问路。

  思路有多远,发展就能走多远。深圳市领导按照管严“二线”,放松“一线”,使深圳经济特区真正“特”起来的整体发展战略,提出了在盐田区选址一小块区域建成小型保税区的发展思路。

  1987年12月,在美丽的大鹏湾,深圳市政府批准设立“沙头角保税工业区”。在与香港接壤的的沙头角镇,全国创建最早、投入实际运作最早的保税工业区在一块0.2平方公里用围网封闭的填海土地上诞生了。

  这里是一片荒滩,要建保税区,要盖厂房,最深的地点要填六米,最浅的也要填三米深的土。更为难的是,创办保税区在全国无先例,究竟办什么样的保税区?从管理到服务采用什么模式?进出口货物怎样管理?实行怎样的税收政策?凭着市政府批文,区财政提供的20万元筹建资金,保税区人硬是靠这点家底“摸着石头过河”。

  创建之初,沙头角保税区创业者本着“既出经验,又出效益”的原则,开始了以招商引资为主攻方向的建设工作。当时外商投资设厂涉及到有国土、经贸、住宅、环保、劳动、工商、税务、海关、外汇等几十项行政审批手续,往往需要东奔西跑几十个部门、费时几个月才能完成。保税区创业者首次创造性提出了“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工作”,外商不出管理委员会大门就能办完所有手续。“那时候外商在七天内可以办完全部手续”,这与当时区外设立企业需花费几个月相比,保税区人一直引以为豪。

  创建之初的沙头角保税区,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没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百业待兴。保税区人硬是凭借敢闯、敢试、敢冒的“拓荒牛”精神,初步建立起事权统一的管理体制和便捷高效的运作机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88年12月25日,沙头角保税工业区成立一周年,实现了四个当年:即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保税区的创业者们欣慰地笑了:沙头角保税工业区终于走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保税区的关键一步。

  作者: 编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