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谁在透支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0:10 大众网-鲁中晨报

  阅读提示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何勇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最常提起的名字,这位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他深爱的讲台。2005年1月,36岁的焦连伟和46岁的高文焕两位清华大学教师相继辞世……就在记者采写这篇稿件的过程中,8月19日,中国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高秀敏病逝。

  另据上海社科院年初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了调查时期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

  重新审视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方式,重新评估和认知生命的价值。他们奋发向上、年轻有为,他们是当今中国最紧缺的资源,而偏偏他们处于“拼命三郎”的生存状态、一再透支的健康状况和但求生命宽度不求生命长度的生活方式,格外令人担忧。

  那么,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怎样呢?

  1 健康过去时

  很多公务员可能还记得1998年发生在淄博市某机关宿舍的一幕——年轻的科员马前进(化名)因胃出血死在自己的宿舍内。“他背负的压力太大了,人又比较内向,不善言谈,30岁左右的年龄在机关工作当然想尽快展现才华得到提拔重用,于是拼命工作,生活就缺少了规律……”熟悉当年情况的人这样介绍。

  2004年5月,33岁的高天河(化名)英年早逝。高天河是淄博某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而且在这个行业中已经做了10余年,接过的案子、打过的官司不计其数。高天河从昏迷被送到医院诊断为脑瘤到死亡不过两周时间,噩耗的降临把这个原本人人羡慕的家庭送到了崩溃的边缘。与高天河相熟的一位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太拼命了,不知疲倦地工作、奔波,加班加点,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考虑得太少了,而恰恰又得上了脑瘤这种顽疾。”

  杨路(化名),1981年生,毕业于山东省某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济南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家乡淄博创业,从事数据库处理、网站建设等工作。2004年10月,在长时间坚持工作后,死于突发脑溢血。“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特别的震惊,他很聪明、非常好强,什么都要争第一,可能他太想成功太想出人投地了。唉,那么年轻,太可惜了……”杨路的一名初中同学告诉记者,击倒这位年轻人的,是过度的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他内心郁积着的焦虑。亲属及同事认为,这或许与他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心理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

  2 健康进行时

  A 离不开咖啡的生活

  作为一名律师,赵新东(化名)的工作是忙碌的。“我天天真的太忙了,不怕你笑话,我都好几年没去逛过商场了,每天开车沿着中心路(注:已改名为金晶大道)、柳泉路到单位上班,对于道路两边的变化都没注意过,律师这个职业看上去让人羡慕,其实压力特别大。”坐在记者对面的赵新东,一边查看着开庭后带回的卷宗,一边头也不抬地说着。“每天都要喝咖啡,如果不喝,一整天都没精神,喝了咖啡,整个紧绷的神经都可以舒缓下来,咖啡几乎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每天别说锻炼了,就是睡觉都睡不够,偶尔有时间,还有那么多应酬,我今年37岁,但是感觉有47岁了。”

  B 医生,你对自己健康知多少?

  2005年6月,淄博市某大医院对所有员工进行了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结果出来后让整个淄博医学界震惊,该院4名40岁左右的年轻骨干医生身患癌症。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自己得了重病竟浑然不知,不能不让人们陷入沉思。

  采访中,该院一位年轻医生这样告诉记者:“我们每天接触很多病人,几乎是每天都在告诉别人怎样注意身体健康,其实我们自己真得很少去关注自己,潜意识里感觉自己是得不了病的,即使得了一些小病,也不是很在乎,毕竟我们自己就是医生。”现实让每个人有了清醒的认识,记者在一些医院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医生、护士除了对饮食较重视外,其他方面与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而且许多一线的医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手术常常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对身体和心理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C “毕业班老师的压力大啊1

  “毕业班老师的压力大啊!我是连续第三年带毕业班了,每年都像上战场,都说学生考大学竞争激烈,其实老师们一点不比学生轻松,要让学生考上学还要多考上重点大学,升学率就是一个标尺,你的工作都在这里体现,毕业班的老师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好多时候学生是减负了,但是老师们都在加压,都在加班研究难题,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是每个毕业班老师的必修课。”淄博市某重点中学一毕业班的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另一名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还告诉记者,他们班今年考得不错,“只要让我带毕业班,我一定还会继续这样工作,不怕,毕竟我才30岁出头,还年轻埃”

  D “为了这项实验,我3天没睡觉”

  30多岁的刘欣红(化名),是淄博市为数不多的女高级工程师,作为研究陶瓷颜料方面的专家,她在淄博这个陶瓷大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专业方面,刘欣红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几项研究课题先后通过省市级科研成果鉴定。但她付出的精力也是惊人的,在申报一项省级科研成果时,她曾经连续3天3夜没离开过实验室。

  “看见了炉子(实验用的一种科研设备)就看见了希望,很多时候我都忘记了吃饭、睡觉,你说人有的时候很怪,一旦累过去了,整个人就不知道疲倦了。”刘欣红说。

  3三大因素制约健康

  在光鲜的外表下,知识分子大多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知识分子感叹工作压力大,逾七成承认工作状态紧张。调查还发现,平均每4个知识分子中就有一位患有与工作紧张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慢性胃炎等。

  记者在采访医生、工程师、教师、律师、新闻工作者等职业人群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被采访对象都谈到了工作压力问题和健康问题。那么这个压力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年轻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怎么了?记者曾就这些问题咨询了数位行业专家,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急功近利的用人机制、不良生活习惯3个方面在作怪。

  “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还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似乎他们承担着整个中华民族的道义和责任,在市场经济下,很多时候他们还要为五斗米折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淄博市政协委员这样说。

  “‘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轻伤不下火线’、‘有泪不轻弹,有话不爱说,有病不去看,有家不爱回’等词对于健康而言,我们都要重新思考,但是很多行业年轻的精英们扮演着特殊角色,潜意识常常告诉自己要比别人强,别人能出错他不能,别人能生病他不能,这样绷着绷着,最后就断了。”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路英智这样评价传统观念与知识分子的关联。

  山东省十佳律师、淄博市大地人律师事务所主任崔冠军说:“从根本上来说,呼唤健康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培养和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和调节自己的生活,才能赢得真正体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摆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面前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它需要知识分子们把健康需要当作事业一样来经营,甚至是应该把休息、锻炼,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以此培养起健康的生活方式,造就健康的事业。

  4 呼唤建立专门健康保障机制

  

  淄博市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淄博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路科长告诉记者,淄博市专业技术人才中,45岁以下的人群占总人数的76%,这个比例在党政人才中占的比例上升到79%,他们长期关注这个群体,每年都有相应的措施出台,也组织部分中青年专家进行查体和休息。

  “多数知识分子工作负荷过重,在单位和社会上肩负着重任,在生活中是家庭的中坚,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心理压力常常交织在一起。”淄博市司法局律师管理科于会东副科长说,如果这种压力是持续性的,不能得到有效地缓解,就会处于一种高压状态,“现在大家说的比较多的知识分子‘过劳死’就会在不经意时突然来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被采访对象的单位,每年都组织员工进行一次体检,但是一些在体检中顺利“过关”或者“有点小脖的知识分子却又在不长的时间之后“发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有的知识分子在检查时又常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了本可以早发现的病魔。其实,早就有医学专家指出现在一些病症的发病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知识分子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又为这种“早发脖提供了温床。那么,为了知识分子的健康能否让这种体检加大密度?能否在单位中建立知识分子健康档案?“我们单位定期聘请医学专家举行‘健康知识讲座’,非常实用,毕竟身体是工作的第一要素。”淄博大地人律师事务所李志强律师的话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能否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知识分子健康保障机制呢?”采访当中,一些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还有人提出,能否在淄博推行强制休息制度,让一部分“坚持战斗”的知识分子硬性地走下“战潮。

  淄博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宋晓东说,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压力大、负荷重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最容易患三类病:一类是心血管病,包括心脏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一些代谢综合征,这些老年常见病现在成了中青年常见玻二类是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胃并肝病等,主要与中青年饮食、生活不规律有关。三类是神经系统疾病,长期睡眠不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诱发神经系统疾玻

  针对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初兆荣说,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吃夜宵,并且早上赖床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严重损害肠胃健康,这是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尽量自己做饭,避免不规律的饮食,少参与应酬性的宴会和晚会,因为宴会上的食物偏辣、偏油腻,还有过多的食物添加剂和烟酒都对胃有很大的伤害;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苛刻,要及时消除工作中的焦虑、强迫心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